第(2/3)页 在李适之跪拜先祖的时候,李霅向李适之提醒。 “大郎等还是要努力,因为弟弟而富贵,不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最起码要谦逊、务实,以免被人嘲笑。” 李适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时候,遂起身向李霅说道。 “孩儿明白!” 李霅拱手,汗颜无地。 他是户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压力,知道朝野许多议论他靠弟弟当上侍郎的高位。 虽确实如此,但让李霅更为努力,不敢懈怠。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平时和李适之一起喝酒养鸟的朋友,自然要亲自过来拜贺。 …… 右相府。 李林甫处理完政务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为落寞,李瑄绝对不是封王爵这么简单,将来李瑄入朝已经是必然。 他必须想办法,提高圣人对他的信任。 他总觉得李瑄这小贼不是省油的灯,感受到太子的威胁后,会对太子动手。 这段时间,他想坐山观虎斗,对待李瑄的事情上,不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方为上策。 李林甫已经到顶峰锐气,几年时间被李瑄消磨得一干二净。 吃一堑,长一智。 他吃了好几堑,才反应过来。 李林甫恨李瑄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也对李瑄产生一种敬佩。 如以前的张九龄,他都不屑一顾,认为张九龄只是沽名卖直,用来钓取名声。 如果不是文坛领袖的身份,张九龄必无法拜相。 而李瑄屡克他算计,且使他多次一败涂地。 李瑄那彪炳的武功,让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庙内名将的风采。 甚至李瑄每一首诗,李林甫都会第一时间诵读,也不知道是太恨李瑄,还是怎么回事。 李瑄的诗,一字一句,他记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诗人那么多,只有两个人的诗他全部会背,一个是李隆基,另一个李瑄。 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大诗人写诗数以百计,李林甫只记得他们的名篇。 他已无数次叹息,李适之能有李瑄这样的好儿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门将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圣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击笏,私下怎能不高兴呢!” 李林甫向李岫说道,强颜欢笑。 他见李岫如此,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么多儿子,也只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儿子不够优秀,只是李瑄太邪门。 等时机成熟,他儿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过想到今后的处境,李林甫暗叹一声:“大郎,与我去嘉猷观祈福吧!” 他知自己是逃避,像是逃避一切烦恼,在嘉猷观中清净。 有时候李林甫也向往生道合一,追逐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清净之地,心平气和的时候,李林甫想过如果能保全后代,他宁愿卸下重担,归隐山林。 几年时间,他日渐衰老,心力憔悴,权势逐渐被剥夺,让他这个曾经不信道,只信自己的人,面向道祖。 然李林甫知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先不说李瑄的虎视眈眈,太子继位是他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槛。 “拜见伯父……” 李林甫到嘉猷观的时候,他的表侄女姜月瑶也在这里。 她轻声细语,向李林甫一拜。 由于姜皎的关系,李林甫善待姜氏子女,“弄獐宰相”的笑话就是从姜氏而来。 也因如此,姜氏子女对李林甫很感激。 “月瑶来了。” 李林甫看见现已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姜月瑶,露出一丝笑容。 好久未见,月瑶已经长这么大了。 看到姜月瑶,他忽然有一种念想,能否将姜月瑶嫁给李瑄? 他可以以李瑄及冠封王未有郡王妃为由,直接向圣人请求婚事。 许多事情,李林甫有心无力,先和李瑄牵扯上,不一定是坏事。 有这层关系,李瑄不至于在他死后整他全家吧! 如果去找李适之,肯定会被拒之门外,李瑄也是油盐不进。 直接去找李隆基…… 李林甫又突然觉得不妥,李瑄现在掌握三十万兵马,他首席宰相与李瑄靠得太近,难免会被猜忌。 除非李瑄被解去兵马,回到长安。 李林甫自顾自地摇头,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入嘉猷观,他的女儿李腾空继续为李林甫讲道德经。 李岫和姜月瑶在旁边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争,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腾空细讲此此话的含义,他才终于明白,他好像走错了道路。 贤明与奸佞,好与坏,一步错,步步错,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归途…… …… 大非川之战,李瑄的封王的消息,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外国使节,也第一时间将这则消息传递给他们的君主。 吐蕃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度,百国要通过上贡,表达对大唐的祝贺。 特别是南诏这种与大唐产生间隙的国家。 南诏建立在开元二十六年,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大唐的支持下,南诏皮逻阁兼并其他五个国家,建立南诏。 国王皮逻阁被封为云南王。 但在天宝四载的时候,章仇兼琼遣使至南诏,唐使出言不逊,双方口角争执,皮逻阁非常不满。 吐蕃趁机拉拢,但皮逻阁未接受吐蕃的“善意”。 大非川的结果传到南诏后,皮逻阁立刻让久赞(宰相)和王子阁罗凤一起,携带重金、珠宝、特产,到大唐朝贡,以表达南诏一向是大唐的马前卒,还声称只要圣人一声令下,就会调兵遣将,攻入逻些城。 皮逻阁年老多病,不能跋涉,否则一定到长安拜见圣人。 和别的国王大酋不同,皮逻阁是真去过长安拜见李隆基。 李隆基还为皮逻阁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如果不是大唐地方官吏、将领瞎搞,南诏最起码在几十年内,对大唐忠心耿耿。 在阁罗凤临走前,皮逻阁告诫儿子一定要尊重圣人,如果有幸见到那神一样的将军,必定要恭敬拜访。 吐蕃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不可一世的吐蕃赞普被擒,让阁罗凤幼小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 从小的教育,让他一直以为吐蕃能和大唐分庭抗礼。 大唐南面的骠国,水真腊、陆真腊、林邑等国得到消息立即遣使。 渤海国、新罗国、倭国也认为该献出贡品,以博取大唐的好感。 西域原本归附吐蕃的二十余国,不仅仅归附大唐,还将国内最珍贵的物品拿出来,以免大唐秋后算账。 安西都护府管辖的数十个西域国家,甚至葱岭以西的昭武九姓,岭南小国,也都因此战而惊惧,纷纷再派使者入长安。 靠近西域的部落葛逻禄、突骑施等也向大唐祝贺。 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虽打得火热,但吐蕃的大败,让他们意识到大唐的强大,他们分别谴使到大唐。 一年后,丝绸之路将此消息传至遥远的拂菻(拜占庭帝国)。 作为大食的死对头,拂菻得知大唐与大食有冲突,从强大的东方身上,看到夺回失地的希望。 西北的奚、契丹,刚与大唐决裂,安禄山自导自演,虽然平定一部分契丹部落,但胜利远远没有到达预期。 被游牧民族拉开距离以后,安禄山想要再讨伐就难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是安禄山与东北的胡人部落激烈对抗的时间,有大败有大胜,又哭又笑,直至修成正果。 如果无法摆平奚、契丹、靺鞨、室韦、同罗等东北的胡部,安禄山没有提前造反的可能。 按照安禄山谋主的策划,这些是他兵力来援的一部分。 而严庄的计策,是打奚和契丹,然后拉拢室韦、同罗、靺鞨。 这几个部落都不容小觑,哪怕是室韦,也有五万帐,二十万人口,可以献出不少战兵。 安禄山也有挑选胡部猛士,组建精兵的念想。 得知李瑄的大非川之战和封天水王的消息,安禄山既惊恐,又嫉妒。 这一战对安禄山的信心有巨大打击。 太猛了! 反骨仔严庄和高尚很无语。 严庄反复劝说奚族、契丹十分强大,一旦得到大唐的盔甲,组成猛旅,再加幽州铁骑斩杀李瑄的河陇军轻而易举。 高尚又开始耍神棍,他用图谶之象,告知安禄山天命在他。一旦放弃,太子继位,安禄山必死无疑。 安禄山又增加信心,他没有退路。 依附安禄山的汉人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郁郁不得志。 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冒着最大的风险,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安禄山只能继续策划,对奚族、契丹的征讨。 出范阳、平卢,到东北征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安禄山也想成大事前,跟李瑄一样,过一次封王瘾。 为博取李隆基的信任,安禄山向长安跑得次数更勤快。 只要不是战事的季节,他都会往长安跑。 回纥。 在得到大非川之战的消息后没几天,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撒手人寰。 临终前,骨力裴罗握住磨延啜的手,让磨延啜一定要忍住,在大唐衰落,李瑄被猜忌之前,不论大唐提出什么要求,都要答应,以免大唐借口攻击回纥。 大唐驻军休屠泽,回纥不必去管,视而不见即可。 磨延啜埋葬骨力裴罗后,被回纥的元老和骨力裴罗的心腹,拥护为新任回纥可汗。 还来不及悲伤,磨延啜第一时间向长安告丧,请求封号。 并携带大量的贡品,向大唐祝贺大非川之战的胜利。 吐蕃已经残了,现在李瑄掌握四镇,拥兵三十万,还能调动众多附属胡部、国家,回纥诸部毛骨悚然。 只要李瑄有心制造战端,回纥根本没机会抵抗。 磨延啜为骨力裴罗发丧以后,立刻开始筹备城池的建设。 他要像汉人一样,有一座坚固的城池,能抵挡汉人的骑兵。 此城池未开建,磨延啜已经命名好,为单于城,建立于郁督军山的山谷之中,易守难攻。 他会请汉人的工匠和粟特人的工匠,参与单于城的建设。 同时,磨延啜亲自统兵,南征北战,立志早点统一草原南北,拥有可以抵抗大唐入侵的实力。 …… 吐蕃。 恩兰达扎路恭和那囊仲巴杰是最先回到逻些的将领。 那囊仲巴杰第一时间下令天牛千户所的禁军戒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