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启奏陛下,臣认为迁移百姓要慎重考虑。河北道、河南道的耕地,足够百姓耕种。如果大量迁移,会使许多良田变为荒地。而天水王所设新郡,皆是苦寒之地,粮食不振,何必舍本逐末呢?” 礼部侍郎李岩没有忍住,向李隆基启奏,劝说的意思很明显。 “启奏陛下,李侍郎说的不错。几千里携老扶幼,对百姓所伤更甚其他。” “……五郡胡风未化,不宜迁移百姓。” “不能迁……” “请陛下三思。” 果然,李瑄的提议遭受到阻挠。 这些人平时可能与李林甫不对付,自诩清流。 如果奸臣失势,他们会立刻出来口诛笔伐。如果触及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如同被踩到尾巴一样跳起来。 有大臣在思考李瑄所说迁移百姓的好坏。 也有人觉得李瑄所言不错。 李隆基当然偏向李瑄,但架不住这么多人反对。 “天水王,你如何看待李侍郎之言语。” 李隆基将话抛给李瑄,想看李瑄如何去应对。 “启奏圣人,李侍郎纯属无稽之谈。” 李瑄向李隆基一拱手后,直接开怼。 并扭头面对李岩道:“李侍郎,你去过九曲和青海吗?知道柏海是什么样子吗?” “不曾去过!” 李岩虽然畏惧李瑄的权势,但关系到他的利益,绝不能任由李瑄胡来。 李林甫都不敢得罪天下豪强大族,李瑄凭什么敢? “九曲之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开垦的良田以万顷而计。青海周围也尽是沃野,吐蕃败走的时候留下无数田地。即便九曲和青海,不如中原之沃土,但五郡面积之广大,足以靠粮食养活百万百姓,且那里本就是吐谷浑的故土,到处都是优良的牧场,驱逐吐蕃后,五郡大小牲畜数百万,分给百姓一批,将来牲畜会越来越多。难道百姓会生活的比当佃户时还差吗?” 李瑄向诸大臣讲述九曲和青海,有理有据,他是以民为主。 “如果佃农离开河南河北,那里的良田谁来种?总不能让中原肥沃土地长满荒草吧?” 李岩见李瑄气势汹汹,心中一虚。但最终又咬牙直着脖子反驳道。 “那就得问问天下苍生,是想给豪强大族种田,还是想迁移新郡?” “天下之治乱,不在于一姓之兴也,而在万民之忧乐。你觉得百姓当佃户时,国家更兴盛?还是百姓家有余粮时,国家更繁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你读圣贤书,没读明白吗?” “还有,你是国家大臣还是豪强?豪强的土地荒废,你操什么心?” 李瑄连连质问李岩,说完他又拱手向李隆基说道:“回陛下,一寸山河一寸血,五郡领土,是将士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大雪纷飞,呼气成霜,青海结的冰有数尺之厚,英勇的将士冒风雪千里,五郡到处都是将士们的血迹,至今有尸骨未寻到。取得这样的疆土,就是为更多百姓迁移富庶,臣觉得任何阻碍迁移的人,都包藏祸心。请陛下明鉴!” 他声音宏大,响彻宫殿。 每说一句话,都能在空旷的大殿上,产生回音。 “我……我……” 李岩被说得心神颤动,欲言又止。 他是今年丁亥科的主考官,李瑄的话,没留丝毫的面子。 李瑄引用后世名言,让大臣们内心不平静。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李瑄口中的“一姓”,很明显指的是豪强大族。 在大臣心中,豪强是李瑄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不管干什么,都要锤几下豪强。 这次更狠,直接釜底抽薪。 李瑄淡然自若,这才哪跟哪啊! 等青苗法出现后,让豪强大族难以兼并土地。 “右相是什么意见?” 气氛僵住的时候,李隆基问李林甫。 他心底是同意李瑄迁移百姓的,无他,可以彻底将五郡归为华夏,他就有超过汉武帝的功绩。 如果五郡汉人太少,将来必定会出现变故。 而且李瑄那句名言也打动李隆基,能做到万民的忧乐,才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如果豪强闹起来,就由李瑄去对付。 “呼!” 李林甫轻呼一口气出班,在走向案前的时候,李林甫下意识地看向李瑄。 而此时此刻,李瑄恰好瞪着他。 四目相对,李林甫心中咯噔一跳。 小贼不会又出什么鬼主意吧? 是以,李林甫心中很虚。他到案前向李隆基拱手一拜:“启奏陛下,臣认为李大夫新辟五郡,须迁移百姓,使新土繁荣。” 揣摩圣心的李林甫猜出李隆基也想迁移。 他索性同意,以免节外生枝。 “臣也赞成!” 裴宽心怀宽广,利国利民的政策,他不会反对。 “启奏陛下……” “退下去吧!” 李岩等人还想辩解,但话刚说出来,就被李隆基赶回座位上。 皇帝、宰相都同意,哪怕一些臣子不满,也不敢吐露。 “天水王,朕令你兼天下迁民大使。卿可向朕推荐迁民判官两名,推官四名,主簿四名,设僚属,遥控迁民事宜,地方郡县必须配合,违抗诏令者,革职查办。” 李隆基微微点头,又让李瑄兼任一大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