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林甫话落,公卿大臣们脸色难堪。 李瑄不是宰相,在朝堂上仿佛如宰相一样指点江山。 他们知道除了李瑄强势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圣人的宠信。 “右相,您可以入宫私下与圣人禀明,晓以厉害。请圣人停止迁移百姓,取消纠婚使的职位……” 户部尚书裴敦复站出来说道。 他从河南尹调任户部尚书,本来他和裴宽还是亲戚关系,感情不错。 但裴敦复部下犯事后,裴宽不讲一点情面,使裴敦复贿赂杨玉瑶五百金诬告裴宽。 此时的裴宽拜相,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隆基只是训斥裴宽一番。 裴敦复与李瑄也算相识,本来不想与李瑄对着干,但李瑄侵害他的利益,他现在只能奋起反抗。 “君无戏言!朝堂上我们都同意,圣人亲令,现在已经传遍长安。收回成命,使圣人颜面于何地?” 李林甫厉声说道。 那两个政令已经木已成舟,短时间无法更改。 李林甫看着周围的公卿大臣,在心中合计。 六部尚书中。 当前吏部尚书自他被罢免后空缺数年。 礼部尚书为席豫,兵部尚书为皇甫惟明,刑部尚书为裴宽兼任。 席豫是老不死的,连子女写信,都从不用草字,可见其小心谨慎。 由于韦坚、太子,哪怕李瑄羞辱皇甫惟明,皇甫惟明也不会入李林甫的府上。 裴宽更不用说,虽然李林甫给裴宽使绊子,但裴宽拜相以来展露才干,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李林甫无法掌控三司后,裴宽在许多事务上都不给李林甫面子。 所以李林甫需拉拢的,还是四五品的官吏。 “右相,不能如此胡来下去,如果盛世毁于一旦,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就是罪人。” 礼部侍郎达溪珣说道。 其他的公卿大臣纷纷附和, “为今之计,只有等天水王的决策出现失误,我们抓住失误,弹劾天水王,使圣人取消策令。” 李林甫沉思一番后,向公卿大臣们说道。 “右相……所言甚是。不过您是百官之首,还得您以为先,避免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坏了国家大事。治国和打仗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陈希烈向带头赞同李林甫的话,暗指非常明显。 “我们听右相的。” 其他公卿大臣面面相觑后,一个个说道。 “好!以前我执政多有过失,现向诸位赔罪。人老以后,只想让国家昌盛,损害国家的事情,一定要阻止。” 李林甫突然起身,对公卿大臣们拱手一礼。 “岂敢!我等都知道右相为国为民。” 公卿大臣们连忙回礼,但除了李林甫的亲信外,没有一个相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他们联袂而来,只因李林甫与李瑄是死敌,借助李林甫的手,破坏李瑄的政策。 他们不害怕李瑄报复,因为他们是朝堂的大多数,是州郡的大多数。 当从上到下,都觉得深以为然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风气。 此风气哪怕违背道德与良知,也不会让既得利益者内疚。 当混浊成为常态,清白也是一种罪过。 有些人憎恨光明正大,是以为天下没有这样的人。即便见过光明正大的人,见过为国家英勇献身的人,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想扶正这种风气,就必须有一次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朝臣此次在李林甫的府邸会面,意义是重大的。 本来以为失势的李林甫,一盘散沙的公卿大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联合起来。 形成名义上的“保守派”,李林甫从玩弄权术的权臣,成为保守派的领袖。 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敌人也可以成为朋友。 …… 长安城中,最近两日会很忙碌。 因为李隆基的寿诞即将到来。 千秋节始于李隆基,从开元十七年,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百姓已经习以为常。 文武百官,诸郡太守,都想方设法寻找奇珍异宝,以图送入长安。 如果自己的宝物,能让李隆基高兴,升迁就会有望。 安禄山为他“干爹”的寿诞,特意携带贵重的礼物,从范阳跑回来。 一般的太守,不能擅自离开,只能委派官吏到长安。 是以长安城外,九道车马,青绿衣袍,络绎不绝。 原本应该是商人的通道,现与他们为伍的,是穿着绿色、青色官袍的官吏。 有的骑马还好,有的直接架着马车。 使九衢之内,麻衣如雪的赶考文人很不自然。 进京赶考的文人,多是青年热血,满怀雄心壮志,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 也给杜甫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也使他产生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念。 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却是无比伟大的抱负。 杜甫想辅助君王,使之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进而实现国家风尚的敦厚朴实。 大唐权贵的穷奢极欲,很快就会与杜甫的理想碰撞。 …… 秋风清,清月明。 在宋国公后花园的桃树下,李瑄单独与安思顺交谈。 “安将领当副使屈才,我准备奏你为朔方节度使,你做好准备吧!” 李瑄与安思顺畅聊的时候,突然说道。 “李帅您为大使,我怎么敢犯上呢?” 安思顺受宠若惊地说道。 “朝堂上伱也看到了,我的志向已经不在边疆,我即将卸任节度、支度、营田、采访、押蕃等使。你好好干吧!大有可为。” 李瑄向安思顺安抚道。 “李帅之恩,末将没齿难忘,在我治下,一定会遵从您的指令,必要的时候出兵为您打击豪强。” 安思顺激动不已,连忙向李瑄拜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