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之前听到李瑄曲子的时候,文人士子无尽夸赞。 而现在却大部分沉默。 一个伟大的人,名扬天下的才子,所创的风格特异的《水调歌头》,让文人士子深思。 唐诗能发展到现在,有成熟的五绝、七绝,是一代代文人不断交流、改革的成果。 包括在老杜手中集大成的七律、五律,都是不断地改革,尽显的艺术。 教坊乐师的词空洞乏味,但情到深处,绝对能赋予词感情和艺术,如天水王一样。 “此为仙人所作乎?原以为曲调深邃,未想词更为惊艳。今夜一词,谁与争锋?” 李隆基第一时间接触李瑄的手稿,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承认自己的词远远无法与李瑄相比。 按照李瑄的曲子,将《水调歌头》清声唱出来,毫不违和。 “多谢圣人夸赞!” 李瑄拱手。 虽然已经抄袭过很多次,但李瑄每被夸赞,依然惭愧。 杨玉环此时对《水调歌头》已经痴迷,不断品味。 李瑄的能力和才华越大,杨玉环越是觉得李瑄为天人,不可触摸。 她只想如现在一样,拿着琉璃灯。为李瑄的前途照亮。 时间无法停留在这一刻,英武的少年,似乎永远都是这么意气风发。 《水调歌头》被抄录数十份,被公卿大臣、文人士子争抢。 李隆基大手一挥,再让翰林学士抄百份。 安禄山拿到一份,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吸引力,让在场的人很激动的样子。 “如果能相安无事下去就好了。” 李林甫没有将手中的抄录传递给他人,而是小心收起来。 他的女儿李腾空,颇爱李瑄的诗词,带回去让女儿看看。 今夜呀! 也只是宴会。 一切恩怨先暂停吧! 他罕见的与李适之喝一杯。 而李适之的心情更不用多说,他认为李瑄将去年对他的思念,带到今年。 带到盛大的宴会上。 《水调歌头》具体的寓意,由诗人猜测。但毫无疑问,有着对亲人的思念。 杜甫从词上,看到和太白谪仙人一样的风格。 然李瑄的身份,总让文人带一些异样的感觉,就像岑参赞美李瑄的诗歌一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杜子美有没有机会见天水王一面呢?” 杜甫感慨一句,然后不舍地抄录将交给下一位文人。 他已经将这首词记在心里。 “新法实施,我一定要支持七郎啊!” 王维已经半隐半官,但他此刻决定出山,帮助李瑄完成新法。 身为文坛领袖的王维,在政坛上有一定号召力。 他从《水调歌头》中,看出一种志在新法的意图。 他甚至联想到李瑄在感叹跟随他的“知己”太少。 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呢? ● тTk ān● c o 失败了,不过是辞官归隐罢了,正好清闲。 夜宴之上,人们在争夺一份份《水调歌头》。 而真迹在李隆基手中。 这意义非凡的《水调歌头》,李隆基是不会还给李瑄的。 他要放在南熏殿内,闲暇时间,观赏几遍。 如果能找到灵感,说不定能在诸多名曲中,填一首类似于《水调歌头》的词。 “圣人,臣请会面诸臣……”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道。 他一直在台上,感觉不合适。 “准!” 李隆基点头,准许李瑄与众臣欢愉。 旁边的杨玉环看见李瑄离去,怅然若失。 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李瑄的背影。 “玉环,宴至七郎的词曲,已过高潮。不如去沉香亭赏月?” 李隆基向杨玉环说道。 宴会深夜,李隆基酒酣,他的兴致也没有起初的那么大。 他觉得接下来,已不会有诗人再呈上诗赋,因为有《水调歌头》在前。 “在此也可赏月,三郎是圣人,离开这里不合适。” 杨玉环如此向李隆基说道。 “也对!” 李隆基认为杨玉环善解人意。 去沉香亭上赏月,和这里差距不大。 李隆基开始邀请一些臣子,上来对饮。 李瑄在下方,与大臣们互饮酒。 “明日要登贵府请教曲谱。” 有大臣向李瑄讨要《水调歌头》的琴谱。 “一定,随时欢迎!” 李瑄点头。 不得不承认,诗歌可以在这个时代增加声望。 如果没有诗词包装李瑄,虽然李瑄天下大英雄。 但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一定远不如现在。 屠戮豪强的举动,也一定会有更多文人加入口诛笔伐。 在李隆基心中,也会有一定影响。 “右相,我敬你一杯!” 李瑄举杯向李林甫敬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