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后又与李光弼攀谈半日,离开太原,准备返回长安。 所抓的豪强、官吏,以及抄家得到的金银珠宝,通过黄河转运至蒲津渡口,然后再由官道至长安城。 在得知李瑄要离开河东后,河东豪强把紧绷的弦放下。 李瑄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太大,他们害怕李瑄强行捉拿他们,已经有鱼死网破的准备。 好在他们沉住气,没有派死士去刺杀李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豪强不多事去刺杀李瑄,也不会有今日的结局。 河东豪强大族那么多,李瑄总不可能一家一家地查。 治理天下,除了上层的决策,中层的执行尤为重要。 最怕的就是中层官吏欺上瞒下,下层官吏拿着鸡毛当令箭。 将一个好的方法,变成坏的政策。 …… 长安,十月十五。 在李瑄返回长安的时候,长安在进行一次制科考试。 早在一个月前,科举丁亥科开始。 今年科举的试题为《罔两赋》,考官为礼部侍郎李岩。 等到发榜的那一日,进士及第二十三人。 一个叫杨护的名士,状元及第,名动长安。 一切似乎没什么问题。 长安的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就等制科放榜。 制科,是为皇帝亲自下令开科,不归礼部。 李隆基下令李林甫为制科的考官。 待出成绩以后,向李隆基禀告,他在殿上问询及第者。 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杜甫信心满满。 “杜二,我当仁不让了。” 即将入考场的时候,一名叫做元结的士人,向杜甫说道。 元结和杜甫目的一样,走制科的捷径。 他从小折节向学,拜大学者元德秀为师,使他有不错的名气。 “哈哈,及第的人不会只是几位。” 杜甫笑了一声,他知道元结的意思,想在制科拔得头筹。 但他还是展现出胸襟,只要及第即可。 “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主动寻你,使你名动长安,你又报诗,及第者当有伱一员。” 元结又给予杜甫肯定。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但那一晚上,天水王太惊艳了。 之前的《江南春》小词虽清新,但寓意没有那么深刻。 而《水调歌头》至今还让文人士子捉摸。 据说中秋过后,长安“洛阳纸贵”。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人们用各种书法,去抄写《水调歌头》,稍有不满意,就换纸重抄。 《水调歌头》能意境之美,情感之丰富,吸引一部分文人诗人,开始对教坊名曲《蝶恋花》《青玉案》《好时光》《鹊踏枝》等填词。 甚至还有人想按照李瑄《水调歌头》的平仄,填新的《水调歌头》。 文人雅士去青楼,妓女如果不会弹奏《水调歌头》,哪怕是色艺双馨,也接不到客人。 这首曲子和歌词,如狂风般地吹向大江南北。 “与君共勉之!” 杜甫虽然自信,但越是在考试之前,愈发慎重。 他需要及第,才能拜在李瑄门下,辅助李瑄。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铛!铛!铛……” “考生入场!” 几声钟响后,礼部官吏宣布准备开始制科考试。 学子们整顿仪容,先后步入贡院。 贡院内,已分为数十个区域。 由于是制科“通一艺者”的考试,每个区域的试卷都不同。 并不是每个区域的“最优者”都可以及第,而是需要及第者所考内容有极高的水准。 比如书法,没有让人惊艳动容的书法,是不可能过的。 颜真卿、张旭那个水平,是没人能达到的,但次一级,如李瑄的书法老师李琚那样还是要的。 考试不糊名。 杜甫看到诗的试题后,稍一思,就连下二十韵的古体诗。 另外还有占据成绩比重不高的策论,杜甫有所收敛,仔细写了一篇。 李林甫只是在几个区域转了一圈,就回幕后喝茶休息。 他目光闪烁,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随着日落西山,制科考试结束。 杜甫和元结,皆轻松地走出贡院。 其他的文人士子有信心满满的,也有沮丧的。 考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清楚。 “铛铛铛!” 三天后,贡院外放榜,敲锣通知的兵卒,将此消息传遍诸坊市。 文人士子们,蜂拥而至。 连没有参加制科的人都去凑热闹。 今年有二十三人进士及第,他们想看看制举有多少人及第。 贡院外,红纸之上,黑色笔迹。 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 一共十二人。 “制科才十二人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