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制科完成后,十月下旬,李隆基就启程前往骊山离宫。 为时两年多,离宫新一轮的建筑,已经完成。 由于恒古不变的温泉,周、秦、汉,都在骊山建筑离宫别苑,作为皇帝的温汤避寒之所。 周幽王在此修建“骊宫”,秦始皇建“骊山汤”,汉武帝建“汉骊宫”,太宗皇帝的“汤泉宫”,高宗皇帝的“温泉宫”。 从天宝四载开始,李隆基为讨杨玉环开心,依骊山山势大兴土木,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并修建了登山路和通往长安的复道。 于今年天宝六载八月,李隆基取左思《魏都赋》中“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将新宫命名为“华清宫”。 也就是说,今年的温汤,是李隆基第一次来华清宫,沐浴华清池。 李隆基还专门为杨玉环修新的池子,海棠汤。 因汤池平面如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李隆基也认为,只有海棠花能衬托杨玉环的娇媚。 另外,在今年五月,长生殿也完成建筑。 由于长生殿供奉大唐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灵位之地,所以长生殿也被称为七圣殿。 天地清寒,携带杨玉环和杨氏姐妹,浩浩荡荡地前往骊山离宫。 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随行的有文武百官、侍从宫女、禁军卫士,还有一些文武官吏的家属,蔓延十几里。 因为接下来的数月时间,李隆基都要在华清宫主持朝政。 李隆基心情很好,他在龙辇上,随着宫人眷属步行的速度,与杨玉环一起观赏着沿途的风景。 他丝毫没想过长安因“野无遗贤”的事件,议论不休。 连士族子弟,也对此产生不满。 他们认为李林甫就为一个所谓的“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就将天下士人耍得团团转。 而圣人竟然也听从,这对文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整整一天时间,李隆基才到达华清宫。 南依骊山而建,北望渭水。 山的另一边是果园。 在骊山北部,从山上到山下,宫殿林立,楼阁相属。 周围还有百官属衙和公卿府邸。 以后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物资从长安运送而来,资费无计。 圣人每天在华清宫的花费,数百户中等百姓之家全部资产都不足够。 李隆基从西门望京门,正式进入华清宫。 他需要修整三日,百官安置自己的家眷,才开始处理政务。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杨玉环似乎并没有以往那么开心,这让李隆基想方设法,讨杨玉环欢心。 打通子午道,开辟涪陵至长安的官道,建立驿站,备良马,只是其中之一。 殊不知在这骊山之上,周幽王姬宫湦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 十一月中旬,长安突然飘下小雪,落在李瑄的帽子上。 三个月的河东巡查完成,李瑄回到长安。 这一场巡视,李瑄处理了献瑄玉的豪强和刺杀他的豪强,惩治了与豪强勾结的贪官污吏。 获得数十车金银珠宝,绢、钱以百车计。 豪强的土地分给佃户、百姓。 如平阳郡太守孔兴等官吏,都已经被押回长安,处以重刑。 不孝的县令郑延祚被免职,终生不得再为官。 对于天下豪强来说,李瑄此次巡视,不轻不重。 虽灭有一些豪族,但大部分大族还在。 但他们知道李瑄不会善罢甘休,一有机会,必会对他们连消带打。 豪强只能尽量不让李瑄握住把柄。 同时心中积蓄一股怨气。 他们认为李瑄坏了规矩,他们是特权阶级,怎么能和贱民一样也? “天水王,圣人令你去重明阁等候。” 李瑄到达离华清宫最近的戏水驿时,有宦官骑马而来,通知李瑄。 “遵旨!” 李瑄拱手。 他回来后,就直接前往华清宫,宋国公府包括李适之,都已经搬迁到华清宫下。 他想看看这次回来,李隆基有什么交待。 沐浴更衣后,李瑄骑马前往华清宫。 李霅也来戏水驿接他,李瑄与李霅攀谈过后,让罗兴、薛错等亲卫和李霅一起回圣人为李适之所分的府邸。 李瑄到达华清宫后,过望仙桥,入北瞭门,到达重明阁。 李隆基的车驾还未到,李瑄在重明阁等候。 他在二楼窗外,观看者华清宫的美景。 宫殿琼楼,寒酥轻落,点点银花覆台阶。 遥望内宫之中,雪若细盐,轻轻洒落,为那雕梁画栋勾勒出一幅素雅画卷。 大概两刻钟后,李隆基从华清宫开阳门出,车驾在重明楼停下。 华清宫温汤之地的内宫有四门,东门为开阳门、南门为昭阳门、北门为津阳门、西门为望京门。 内宫中有诸多温汤池,以及李隆基和杨玉环居住的飞霜殿,另外还有长生殿。 除此之外,连朝堂都在内宫之外。 “拜见圣人!” 李瑄下楼向龙辇上的李隆基拜道。 “七郎平身!” 李隆基下龙辇向李瑄说道。 “谢圣人!” 李瑄再次一礼。 “七郎此去河东三月,铲除奸佞之徒,震慑宵小之辈,弹劾不检不孝,可谓功德圆满。” 李隆基拉着李瑄的手,一起步入重明阁二楼。 宦官宫女在前方收拾阁内,布置茶水、点心。 将取暖的炭火,也布置在重明楼中。 “全赖圣人天威,才能如此顺利。” 入座以后,李瑄向李隆基恭维道。 “此行河东,七郎看到什么,朕想听真实的想法。” 李隆基又向李瑄问道。 “恕臣直言,百年的安宁,土地兼并日益盛行,虽盛世依旧。但未来却不好捉摸。常平新法需快点实施,自古皇帝能治当世太平,即为明君。若圣人治理天下可泽被百代,则为千古圣君。” 李瑄沉重一番后,向李隆基说道。 他们坐在二楼的窗户边,能看到外面纷纷扬扬的小雪花。 旁边的火炉,给予他们温暖。 李瑄强调李隆基当世太平没问题,但李隆基百年以后,国家就会出现危险。 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朝代更迭的故事。 汉文帝的韬光养晦,能让国家数代强盛。 李瑄暗示李隆基如果施展常平新法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新法,则可使国家百代不衰。 这样人们往后谁会不称赞呢? “既然如此,就托付给你了。” 李隆基品了一口茶后,向李瑄说道:“明天我会在朝堂上宣布的,做好准备吧!” “臣必不负圣人所托!” 李瑄起身向李隆基一拜。 拜相已成定局,不容更改! 李瑄没有听李霅说罢裴宽为相的消息,意味着三宰相的局势可能会形成。 否则明天罢裴宽为相,当天就任李瑄为相,这样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一般都是罢相过一段时间内,再任命新的宰相。 “七郎军功无上,才气无双,处理政务刚正不阿,检举不法尽心尽责,心中有万条沟壑,利国利民的政令层出不穷。如果在朝堂上找一人为宰相,那一定是你了。” 李隆基将李瑄扶起来说道。 “圣人让臣担当重任,臣当一心一意,辅佐圣人。请圣人革去臣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的官职,以及诸多使职。” 李瑄主动向李隆基请命道。 “这样!先革除七郎河东、朔方节度、支度、营田、押蕃、节度等使。” “七郎亦不再掌陇右、河西兵权,但以宰相的身份,遥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如此,归附的白兰羌、吐谷浑、苏毗、党项、通颊等部,才不敢轻举妄动;回纥和吐蕃,也不敢再有觊觎大唐之,七郎名将的威望,是镇国之石。待回纥、吐蕃等完全畏服,再去下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位。” “七郎的河西、陇右营田、支度、采访、押蕃、盐铁、讨击等大使的职务免去,赤水军大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的职务免去。” “河西长行转运能使、陇右群牧大使、黄河转运大使的职务七郎依旧兼任。” 李隆基似乎早已有计划,将李瑄的职务安排得明明白白。 让李瑄遥领河西、陇右,不领兵权,震慑吐蕃、回纥,以及附属五部,由杨玉环提出,正合李隆基心意。 其他的一通使职,确实不适合再兼任。 不过陇右群牧大使的职位,李隆基觉得李瑄干得很漂亮。 三年来一直征战,即便如此,大唐的牧监马匹到达九十多万匹,还不包括河陇军队中越来越多的战马。 另外,李隆基还听说李瑄在青海上一个叫应龙岛的地方,培育青海骢的宝马。 又从西域重金购买种马,培育优良的河曲马。 李隆基认为李瑄有养马的才干,所以继续兼任。 哪怕李瑄卸任陇右群牧大使,这个职位李隆基也不会让其他节度使兼任。 还有河西长行转运大使,这个职位以前就是宰相兼任。 李瑄用长行转运为他运送不少宝物,所以他还让李瑄继续。 黄河转运大使,李隆基也打算给李瑄代管。 这样李瑄虽然一下去掉众多使职,但除去已经“有名无实”的河西、陇右节度使,最有权力的三个大使职,李瑄依旧保留。 “臣……遵旨!” 李瑄没有矫情,向李隆基拜的时候,心中松一口气。 他一直担心李隆基会直接剥夺他四镇的职务。 现在看来,杨玉环的枕边风吹得还是挺好的。 只要有河陇军的名义主帅在身,他的影响力就会一直在军中。 在老部下的配合下,能在关键时刻控制河陇军队。 其实陇右群牧大使和河西长行转运大使的保留,在李瑄意料之中。 这样的职位,本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大臣兼任。 一般的节度使,不可能拿到养马权。 历史上的安禄山倒是在天宝十三载拿到了。 但他只能管理范阳北部有限的几个牧监。 大唐的牧监大部分都在陇右、河西一带,要不然也不会叫“陇右”群牧。 安禄山无法到达陇右,鞭长莫及。 “七郎离开军中。但没有人能接替七郎的全部兵马。我准备在四镇任命四个主帅,七郎麾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可推荐一下。” 李隆基向李瑄说道。 主帅离军,在大军立下滔天战功的情况下,肯定从四镇内部提拔。 不会从外部空降主帅,这一点李隆基清楚的。 河陇军先击回纥,又先后剿灭吐蕃五十万大军。 如果空降一个主帅,谁会服气呢? 除了李瑄,什么样的主帅才能震慑住这样的军队? “这种大事,由圣人定夺即可,臣已离开军中,就不便再多说了。” 李瑄含糊其辞地说道。表明自己不会再掺和军中的事情,只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