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圣人,娘子,棉花不仅仅可以为锦衾,还可以缝制轻便的棉袍,圣人出猎之时,棉袍加身,更显雄姿。” 李瑄见李隆基和杨玉环爱不释手,继续向他们介绍被子的好处。 “七郎有心……” 李隆基笑着点头说分,他已经知道李瑄为他缝制的锦衾可抵御寒冷。 今晚他就要换下翡翠衾,用上李瑄为他准备的锦衾。 虽皇帝的被子里不是老百姓那种木棉、芦花、茅草。 但哪怕是鸡鸭的绒毛,在这个时代,也没有棉花舒服。 动物皮毛更不用说,不仅沉重,还有异味。 “禀圣人,棉花不似动物的皮毛难得,不似鸡鸭的绒毛珍贵,它是类似于桑麻的农作物,在全国可以大范围推行。今后若能把百姓的冬衣、冬被中填充棉花,百姓又何惧冷风冷雪呢?” 李瑄趁机向李隆基建言道。 推广一种农作物,皇帝和朝廷是否支持,非常重要。 “此乃天赐之物,可福天下百姓,一定要让棉花开遍大唐……” 李隆基抚摸着锦衾,不假思索地说道。 既然将棉花定义为“桑麻”,那棉花就应该如桑麻一样普及。 自古因寒冬而死的百姓比比皆是。 粮食能果腹,但平民百姓大多只能用木棉,甚至用芦花、茅草填充。 李隆基当然知道这种被子在严寒的冬天会出现各种意外。 比如此次的山东雪灾。 所以棉花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圣人,因棉花的出现,常平新法一定要坚定实施下去,遏制兼并。百姓不仅需要用土地种植米、粟,还要留有土地种棉花。”李瑄向李隆基说道。 “我未想过朝野竟有这么多顽固派抵挡新法,必须的时候,七郎用一些手段,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七郎。” 李隆基点了点头,郑重地说道。 正如李瑄的诗一样,“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百姓连种植粮食果腹的土地都没有。 何用种植棉花呢? 常平新法一定要实施下去,李隆基会再给李瑄在政事堂的话语权,用以压制李林甫。 在这一件事情上,李林甫很不受李隆基的喜欢。 他认为李林甫已经老了。 一代新人换旧人,李瑄才是将来可以帮助国家,甚至辅佐他后代的大臣。 “谢圣人,臣一定倾尽全力,早日完成常平新法!” 李瑄向李隆基说道。 许多变革基本就是推倒重来,理想与现实总会出现差错。 特别是大唐幅员辽阔,隔绝朝廷的耳目。 在其位,谋其政。李瑄要朝着变法成功的方向去努力。 “我自继位以来,承袭天命,统御万民,然今在山东之地,雪灾肆虐,黎庶受苦,我心甚痛。今将山东雪灾全部委托于七郎,可任意从府库调拨钱粮,选择能吏去救灾,望早日重启路途,修葺房屋。” 李隆基看到锦衾,又想起山东雪灾。 虽然李瑄上奏派遣监察御史去调查,但李隆基还放心不下。 他俨然将李瑄当成无所不能的人,在处理政务、变法之余,还要处理地方灾害。 “百姓流离失所,冻馁于冰天雪地之中,这是臣子们的责任。待监察御史和地方官吏联合将所受灾害的郡县说明,臣会遣能吏,救民于水火,现已经令府库准备粮食和丝麻,并装在车上,不久后就可以出发。” 李瑄向李隆基汇报救灾的进度。 自然灾害由天而降,李瑄不信天命。也用天变不足畏告诫诸臣。 “七郎大安朕心,且随朕入小宴。” 李隆基微微点头,准备邀请李瑄进行酒宴欢乐。 李瑄面容怔了一下,然后拱手。 他心中深叹一口气。 李隆基关心受灾百姓,是为明君之形象。 在华清宫宴饮,是君王之欢乐。 一点也不冲突! 曾经李隆基想要出宫打猎,在听说宰相苏珽去世以后,立刻撤回打猎的队伍。 那时李隆基能克制自己,现在则没有自制力。 在华清宫中,屡屡废朝,这是开元年间不敢想象的事情。 历史上李隆基“从此君王不早朝”,是因为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自己高居无为。 现在已经到天宝六载末,李隆基却没将政事托付给任何一个宰相。 可能是因为李瑄的出现,让李隆基有一些斗志,但不多。 李隆基更希望的,还是煌煌文治和赫赫武功,在建立这些的时候还不能带来太多烦恼。 李瑄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会纵情饮酒作乐,观斗鸡看舞马,生活更加奢靡。 杨玉环也恋恋不舍地放下锦衾,她看一眼李瑄后,随李隆基一起进入飞霜殿。 李瑄尾随其后。 飞霜殿设计独特,周围温泉水环绕,一入殿内,能明显感受到其内与外面不同。 宫女宦官,正在准备酒水点心。 李隆基也已经通知杨家三姐妹入飞霜殿陪宴。 一般小宴,李隆基会第一时间叫上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 “七郎,等会你再弹奏一曲水调歌头。” 李隆基去更衣的时候,杨玉环在飞霜殿向李瑄说道,她说话的时候娇媚又害羞。 “听娘子的!” 李瑄回应杨玉环。 虽未携带九霄环佩,但皇宫中一定有不比九霄环佩差的瑶琴。 那制琴大师雷威的瑶琴,也多流入皇宫。 “七郎已至宰相,却还未婚配。长安倾慕七郎者可不少。还有公主想让我为七郎说亲,但却被我拒绝了。昨日右相还请命圣人,要将自己的亲戚,还是姜氏女子,嫁给七郎呢!” 杨玉环又主动向李瑄说起此事。 现在李瑄的婚姻大事,是无数权贵关心的问题。 成为李瑄的妻子,不单单是宰相的夫人,还是郡王的妃子。 “我与右相政见难解,他怎么可能为我说亲呢?” 李瑄不是质疑杨玉环的话,而是觉得李林甫不怀好意。 他现在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政见天差地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