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丽正书院,笼络贤才,是古往今来第一所官办书院,意义众大。 十二年,张说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十三年,提议泰山封禅。 这些“政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的瑕疵就是张说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借泰山封禅,给自己女婿官升三级,硬生生的把岳父变为“泰山”。 不像现在,在开元前中期,贪污受贿是非常大的罪责。下属贪污,牵连上官。宰相都会因为家属贪污而罢相。 随后,李瑄又与李隆基谈论其他开元宰相。 李隆基也放开了,说起来绘声绘色,那眉目一挑,使旁人看到神采。 说到萧嵩,李隆基骂其虚有其表。 说道宇文融,李隆基大骂贪官污吏,像蠹虫一样坑坏他的江山。 说的韩休,李隆基言“只可拾遗补缺,宰相难任”,意思是韩休当一个谏臣合格,无宰相之才。 提到王晙、杜暹、李元纮、裴光庭的时候,李隆基的面色好不少。 当李隆基准备夸赞一下让他比较省心的裴耀卿时,忽然想到裴耀卿是李瑄妻子的祖父,脸瞬间拉下。 果然,李隆基不再追忆九龄风度,在潜意识里,他不想承担这份过错。 至于被史书记载目不识丁的牛仙客,李隆基过多赞美,说牛仙客“勤恳善断”。 也是,牛仙客虽然唯李林甫马首是瞻,但他拜相的时候,直到病逝,都是李隆基最愉悦的时刻。 那时宰相和睦,没有争斗,谏官如立仗马一样不敢说话,他初次体会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快乐。 “臣的父亲任河南尹的时候在谷水、洛水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坝;又在幽州屡立边功,他的功绩,又何如呢?” 当龙辇到达兰陵坊的时候,李瑄向沿途百姓招了招手,又与李隆基说起李适之。 他想看看李隆基如果看待李适之。 “……宋国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李隆基沉默片刻后,用“一般”来评价李适之。 确实,和开元名相比起来,李适之性情疏散,差点意思。 李隆基的评价,已经很算给李适之面子了。 不过李隆基又立刻说:“天宝元年,牛仙客病故之时,我本想用杨慎矜或卢绚为左相!” 说完,李隆基还微微闭眼,像是后悔用了李适之一样。 他现在潜意识认为,如果没有用李适之为左相,李瑄不可能这么快崛起获得兵权政变。 “杨慎矜和卢绚虽有风采,然他们都已经隐于李林甫口蜜腹剑之下。” 李瑄缓缓说道。 李林甫口蜜腹剑得意之作之一,就是干掉杨慎矜和卢绚这两个有拜相之势的政敌。 李瑄知道李隆基说得是气话。 “那个家伙是嫉贤妒能的人,无人可比较。” 终于提到李林甫的时候,李隆基怒形于色。 他否认那些犯颜直谏的宰相,但并不影响他鞭挞曾经最信任,最宠爱的宰相李林甫。 李隆基也隐隐在推卸责任。 他错用李林甫、杨国忠,国家才至这等境地。 “既然如此,圣人为什么还假其权力,立仗马、肉腰刀,李林甫的行径圣人一点也不知道吗,为什么还会用他十八年之久?宰相在一个位置上太久,会产生久怠之心,再清高的人,也会被权力所蒙蔽。” 李瑄在这个时候的话语十分温和,与李隆基一起谈论开元宰相,不像在马嵬驿一样,用质问的语气。 凭心而论,李瑄想看李隆基亲口回答这句话。 同坐龙辇,这个集大誉大毁的皇帝,后世无数学者去分析李隆基昏庸的原因,莫衷一是。 有人说李隆基一直在平衡权力,只是玩脱了。 有人说李隆基纯粹沉迷享乐,自甘堕落。 有人说李隆基本身就是个差人,前半生是装的,后半生放飞自我… 李瑄与李隆基接触多年,一直揣摩李隆基的心思。 他心中或许已经知道答案,但他想让李隆基有自我认识。 “……” 李隆基又是一阵沉默。 历史上的裴士淹与李隆基一起论开元宰相,李隆基谈论起为什么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时候,也是沉默! “天宝六载拜相,天宝九载罢相,圣人如何看我呢?” 李瑄轻叹一口气,自己指着自己说道。 “我一直以为安禄山是不通教化的野蛮人,像是一条忠犬一样,我待他好,他就会全力效忠我。但七郎文采斐然,统帅无双,在七郎身上,我看到的是古代的君子,以及像诸葛亮一样效死节的大臣。以后你也千万不要再信任胡人,信任武将,信任忠臣,否则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李隆基还不忘挖苦李瑄,阴阳失衡,乱了秩序,迟早自食其果。 “臣还年轻,活在当下。再过三十载,谁又知道会是什么?臣的心很大,大到五湖四海,容纳天地万象。希望圣人保重身体,能看到那一日。” 李瑄一本正经地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明白历史的规律。 杨坚、李渊也是背叛而来,不妨碍二人开创基业,受尽赞誉。 后世的朱棣,那么恶劣的行径,都能被一部“永乐大典”抹平。 而且李瑄明显和他们有区别。 自他第一次进入兴庆宫,在龙池旁的凉亭内遇见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在谋划,步步为营。 中途虽然出现一些差错,拜相的时候出现自我矛盾,但总体还是完成目标,坐在今日的龙辇之上,与李隆基一起游朱雀大街。 “七郎,朕明日可以拜你为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给朕留一些面子!” 李隆基突然话语一软。 “中书令、副元帅,可镇不住天下郡县,徒增事端。我要尚书令,节制天下兵马。” “像臣这样的人才,还是提早重用,以免像太宗错过马周一样,错过微臣。” 李瑄握住李隆基的手,他怎么会不懂李隆基的想法? 老皇帝是不甘寂寞的。 李瑄自然要将李隆基所有的路全部锁住。 李隆基心如死灰,怅然不乐。 到安仁坊的时候,李瑄下令队伍停下。 他亲自扶着李隆基下龙辇,就近与百姓交谈。 那些百姓们诚惶诚恐,为能与小相公说话而激动。 旁边的李隆基只能苦笑。 他觉得李瑄虚伪,在装模作样。 殊不知,一个政治家,就应该装模作样。 如果装都懒得装,整天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定不会长久。 停下一刻钟后,在黄昏之时,李瑄再次扶着李隆基登上龙辇。 队伍绵延整条街道。 除了杨国忠和杨氏,那些被俘虏的上千名叛军,也被百姓指责怒骂,喊杀声一片。 这样奸淫掳掠的禽兽,就应该直接杀死。 吓得叛军缩着脖子,以为等游街完,李瑄就会处死他们。 但此刻他们手被绑住,几乎每一名叛军,都有一名龙武军士卒携刀看押,没有任何制造骚乱的可能,只能听天由命。 就这样,李瑄在万民的拥戴下,一路走到太极宫的朱雀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