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入兴庆宫的机会,是他争取来了。 本来还有一些兴趣,但这一夜里,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侍奉他的妃子,让他看不到一丝温柔。 看她们,还不如去看龙池中开的荷花。 那出水芙蕖的娇媚,更让他想象到杨玉环。 深夜,李隆基又一次从榻上起身,他悄悄告诉高力士,让他携带信物,去太真观见杨玉环,聊表相思。 虽夜已深,但前往太真观的复道,依旧有天策卫把守,高力士也无法靠近。 李隆基也只能无奈叹息。 太真观中,杨玉环穿上素衣,不施粉黛,头上没有任何发饰,她也坐在月下发呆。 她最后坐马车入长安,山呼海啸中,她听到一些不寻常。 不过她没有走过朱雀街,而是被直接带到太真观。 这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道观,杨玉环再次进入的时候,杂草丛生,池塘内的芙蓉凌乱。 李瑄让玉真公主派遣十几个女道士,随杨玉环一起在太真观中修道,教导杨玉环道法的同时,主持太真观的日常。 杨玉环可以从其他女道士口中得知外面的消息,却无法将消息传出去。 她心中难以平静,除了种种旧想,更害怕关于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的消息传来。 她也想知道李隆基的处境。 因为她了解李隆基。 杨玉环以为她很了解李瑄,现在她才知道,她对李瑄一无所知。 李瑄的欺骗,也让她伤透心。 此时此刻,杨玉环看着天空中的皎皎明月,想起李瑄《水调歌头》中的高处不胜寒。 或许,那才是李瑄的追求。 这一夜,李瑄在天水王府,对灯看书至深夜才睡下。 刚到长安,天色已晚,他没有召见任何文武大臣。 只等着明日的大典。 他已经让监礼官通知文武百官,明日按照礼制,入太极殿中。 在京九品官吏,皆需要参加大典。 “咯咯……” 破晓,雄鸡啼鸣,天边泛起鱼肚白。 一宿未睡的李隆基,在刘单的告知下,要参加太极宫大典。 同时,一份诏书被交到李隆基的手中。 李隆基直接打开诏书,脸色更白。 已经有心理准备的他只大致看一眼,就将诏书交给高力士。 届时由高力士宣读。 穿着黄袍,戴着皇冠参加大典,象征着权力的皇位,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起来。 四十多年前,他是九五至尊。 再回顾之前的辉煌,时间如反掌一样。 “圣人,请上车前往太极殿。天水王携带文武百官,已经在那里等候圣人驾临!” 刘单向李隆基提醒道。 他对李瑄忠心耿耿。 昔日状元及第后从军,更没想到会有今日。 李瑄让他成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名义上是李隆基的机要文书,实际上是监视李隆基,包括李隆基的起居、膳食都在他管理之内。 看似走出权力的中心,但这种重要职位能交给他,今后少不了富贵。 封王的诏书,就是出自刘单之手,早在咸阳的时候,就已经完成,由李瑄过目。 “李七郎现在已不是天水王,等他成秦王后,再称呼他的爵位吧!” 疲倦的李隆基心情很不好,向刘单训斥一声。 “遵旨!” 刘单恭恭谨谨,应承一声。 他早已想好如何和李隆基相处。 挨骂、挑刺是必然的,一些牢骚,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即可,没必要认真。 如果强要求他做些什么,违背李瑄的指示,他肯定不会去听。 重要的事情,他会禀报李瑄,由李瑄定夺。 李隆基见刘单这幅表情,还想说的话又吐回去。 他登上龙辇,在仪仗、华盖的拱卫下,通过夹城,进入皇城,行驶向太极殿。 此时,文武百官列队整齐,从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进入,一路通过嘉德门,太极门,来到太极殿前的台阶下。 此时,太极殿的广场上,整洁严肃。 天策卫穿着崭新的大唐明光甲,持仪仗兵器,立于两侧。 在天策卫后方,是数以千计的宫女、宦官。 旌旗飘扬,华盖如云。 虽然是临时组织,但大典的仪式感,早已准备过无数次。 文武百官,身着各种颜色的朝服,手持板笏,列于殿宇之下,气势恢宏。 但他们的神态,却不是参加大典时的肃穆,目光之中,也是耐人寻味。 百官的站位,也非常模糊。 陈希烈虽然还是左相,但他唯唯诺诺,没人再当他是宰相。 李瑄没有像处理杨国忠一样,拉他去游街,已是万幸。 他现在只想甩掉这个烫手山芋。 以至于陈希烈身为宰相,没有领袖文武百官的站位,和前方十几名紫衣大臣并排站列。 那个男子还没有出现,谁敢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 “这会是什么大典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