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九门城之战余威还在,一连十几个县向唐军投降。 随后,李光弼、郭子仪攻击博陵郡,连下数座堡垒,到达史思明驻守的定州城。 一番试探攻击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叛军的援军到来,准备暂且放弃攻击,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为无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军援军而来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 连着两次大败给李光弼,这是他的耻辱。 援兵到来后,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开始组织兵马,共两万五千步、骑,主动出击。 一番河北的拉锯战开始。 郭子仪和李光弼,奇正结合,展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史思明带着大军追击逼近李光弼和郭子仪所率的大军。 郭子仪令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从大军中选择骁勇骑兵五百,人人善骑善射,敢打敢拼,并将军中最好的马匹交给仆固怀恩。 这五百骁骑是为挑战史思明大军,乱其军心。 史思明中计,执着消灭仆固怀恩的五百骁骑,使得两万大军被五百骁骑牵制,无法近身,也无法甩脱。 好不容易堵截的时候,却被仆固怀恩强行突破重围。 在突围的时候,仆固怀恩迎锋刃而上,骁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样,悍不畏死,长矛所过,无一合之敌。 是以麾下人人奋死。 这些胡骑纵有千人,也无法阻拦。 轮番诱敌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续三日,才抵达行唐。 史思明的数万大军疲惫不堪,史思明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定州城。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认为机不容失,骑步合拢追击,大破史思明于沙河,斩敌过万。 燕军大将高邈被仆固怀恩手刃,李钦凑被俘虏。 史思明再次狼狈逃窜。 不算小规模战斗,从常山城之战,九门城之战,加上这沙河之战,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败。 这快把洛阳安禄山气死了。 他隔空对史思明大骂一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史思明。 谁让俩人从小就是难兄难弟,兄弟情深呢? 之前,蔡希德在九门城之战大败逃回洛阳。 安禄山看同样是杂胡出身的蔡希德很顺眼,即便洛阳兵力拮据,他还是从留守的三万士卒中,抽调一万,由蔡希德率领北上支援。 至于洛阳,安禄山让尹子奇率领两万兵马回援。同时,安禄山下令范阳守将牛廷阶率领一万余燕军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此时,范阳彻底空虚。 如果这次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范阳东北面的平卢也有一些不对劲。 史思明也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连败这么多次,他不信自己一次也胜不了。 他放弃许多已经攻占的郡县,不顾各地义兵,再收拢一些散亡士兵,共计两万五千人。 邺县、广平郡、巨鹿郡、赵郡、上谷郡、博陵县、文安县、魏郡、信都地区,这些都是史思明一手攻下的地方。 但此时也只能恩威并施,让大燕任命的官吏帮他们看守郡县。 加上蔡希德和牛廷阶的兵马,一共四万五千人。 这是史思明兵力最雄壮的时刻。 而唐军现在要守卫许多堡垒、城池,能抽调也就三四万人。 和历史上不同,本来从洛阳至定州的援军有两万人,且有一部分曳落河和同罗精骑,现在则没有。 同罗精骑和曳落河已经全部被调至陕郡。 时至六月下旬,郭子仪已经肃清博陵郡大部分堡垒、县城,在探知阴魂不散的史思明又卷土重来后,他和李光弼的大军在恒阳县驻扎。 燕军士气正锐,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想急切歼灭他们,遂建议郭子仪继续耐着性子,采取疲兵之计。 郭子仪听从李光弼的意见,下令深沟高垒,鹿角、强弩在外,呈防守阵型,不与燕军直接交锋。 史思明想用强弩破阵,强攻高垒,失利,不得不退。 他在何千年的献策下,截断郭子仪、李光弼的退路,绝其粮草,便可不攻自破。 但李光弼、郭子仪怎会没料到这一点? 他们选择的营地,进可攻,退可守。 可不单单是防御。 他们白天在营垒中耀兵扬威,烤肉的香味飘十里。 夜晚分别派遣王思礼、仆固怀恩、陈回光、长孙全绪偷袭燕军大营。 但又不完全偷袭,点到为止,一旦燕军喊杀抵挡,便有序撤退。 叛军身陷局中,忙于应付,无法休息,数日以后,人困马乏。 “李光弼、郭子仪,你们这两个鼠辈,匹夫,竖子……” 史思明愁得一抓都会掉一大把头发。 他一直与胡人作战,自以为和李瑄比肩,一向把自己视为大燕二号人物。 可连月的打击,让史思明欲罢不能。 崔乾佑的潼关大胜,已动摇到他的地位。 难道胡人统帅,真比不过汉人吗? 但都到这个时候了,史思明只能咬牙坚持。 他希望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粮草耗尽,给他可乘之机。 七月三日,郭子仪、李光弼见时机成熟,他们率领兵马出营垒,向嘉山方向而去。 史思明大喜,以为唐军粮草用完,立刻令大军出营追击,洗刷耻辱。 殊不知,李光弼和郭子仪依旧在诱导史思明,他们之所以到嘉山,只想占据有利地形。 而且嘉山距离他们只有十里左右,大军很快就到达,占据一个陡坡形的平原道路。 燕军越来越近,直接冲上高坡,准备一举冲破唐军。 但李光弼、郭子仪麾下数千骑在仆固怀恩和王思礼的率领下,当场掉头,向下俯冲。 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之势,地动山摇。 “咚咚咚……” 随后,擂鼓声声,郭子仪一声令下,全军开始向下冲锋。 燕军阵型不整,见唐军气势突变,慌乱之下,阵型更乱。 千军万马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相互撞击。人喊马嘶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苍穹撕裂。 唐军骑士挥舞着横刀,寒光在人群中交错闪烁,每一次冲击都有上百人倒在半坡,血流成河。 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心惊肉跳的燕军在这片混乱中敌我不辨,自相残杀。 “挡住,一定要挡住!” 史思明骑在马上大吼大叫,向没有上坡的燕军士卒指挥。 燕军毕竟人多势众,他不信唐军能把他们全部冲垮。 只要挡住这一波攻势,就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可事与愿违,唐军在大将的率领下,英勇无畏,燕军士气崩溃,前军逃跑,又挤散后军。 率领前军的大将牛廷阶,来不及撤退,当场死于乱军之中。 唐军骑兵已经冲到侧翼,将燕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燕军大将何千年被唐将王思礼一回合手刃。 “不准退!不过一死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