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战力、军心、兵甲、人数。 室韦远远落后于大唐。 “咚咚咚……” 在催动人心的战鼓声中,室韦节节败退。 虽然唐军的重甲骑兵已经掉头向两侧,但唐军的铁骑更加灵活,更容易在大乱之中,斩杀室韦骑兵。 站在高处远眺,就会发现一层又一层的唐军,将室韦骑兵牢牢地困在涑沫江畔。 始终有一队唐军骑兵在外围戒备,防止室韦骑兵突围出去。 室韦骑兵坚定起来的意志,被一次又一次地打碎。 “噗通!” 等日昳之时,第一个跃马入涑沫江的室韦骑兵出现。 凶狠的唐军,使他以为死在战场比淹死更可怕。 这也使一些会游泳的室韦骑兵向涑沫江奔驰。 更有骑兵开始抢夺羊皮筏,刀兵相向。 莫贺咄已经无能为力。 因为有一队铁骑,正在进攻他的近卫军。 莫贺咄在护卫下漫无目的地奔跑。 “大酋长,请您立刻渡江……” 近卫长知道近卫军坚持不了多久,趁唐军还没有杀到涑沫江边,大酋长应该渡过涑沫江。 自唐军出现的那一刻,他们就失去胜利的希望。 苦苦挣扎,不过是寻求那一丝渺茫。 “我回去怎么向族人交代?” 莫贺咄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岭北乡亲父老。 为安禄山出兵,全军覆没。 为渤海国出兵,再次全军覆没。 部落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他不再是大酋长了。 唐军也不可能放过室韦。 “即便如此,您也要回去主持大局。族人必须向西北迁徙,躲避大祸。” 近卫长继续劝说,用大义和责任去安慰莫贺咄。 此战不是他们室韦的过错,是唐军太奸诈了。 “唉!也只能如此了。” 想到室韦面临生死存亡,莫贺咄决心回到部落。 一旦唐军战胜渤海国,他们就立刻西迁。 即便是苦寒之地也要迁。 在亲卫的护卫下,莫贺咄来到涑沫江边。 他的亲卫提前准备有羊皮筏,可供莫贺咄逃跑。 许多室韦骑兵目睹莫贺咄丢弃他们逃跑,那些怀着拼死斗志的士卒气势大泄。 他们的勇气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还有那些本就畏惧的士卒,他们纷纷丢下兵器,下马跪地求饶。 河畔边没抢到羊皮筏的室韦士卒在唐骑到来之前,也选择投降。 大酋长莫贺咄渡过涑沫江的时候,泪流满面地看着此番场景。 还有为羊皮筏自相残杀,流淌的红色江水。 恍惚间,他已经分不清江水是向北流,还是向南流。 他也是懦夫,没资格苛责。 只能带着不到千人的残部,向北逃遁。 大兴安岭南面的部落为契丹。 大兴安岭北面的部落为室韦。 同样的种族,不同的命运。 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他真不清楚该向何方? …… 显德府。 李光弼麾下的骑兵,在此肆无忌惮。 前锋仆固怀恩率领五千骑兵,神出鬼没。渤海国坚持防守策略,无力去招架。 在室韦援军被郭子仪覆灭的时候,黑水靺鞨首领屋作个率领两万骑兵,到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这使得大钦茂有一些底气。 唐军一直在渤海国肆虐,也不是办法。 大钦茂在等待莫贺咄到来,然后进行反击。 但等来等去,也未见莫贺咄的消息。 大钦茂只知道室韦在渡涑沫江,其他一概不知。 因为大败的莫贺咄没有闲心为渤海、黑水靺鞨传递信息。 李光弼在得知郭子仪歼灭室韦后,再无后顾之忧。 他令仆固怀恩率领前锋骑兵再威吓中京显州城。 随时准备踏入上京,寻求与靺鞨骑兵、渤海士兵的决战。 王思礼的兵马在李光弼后方。 如果渤海长岭府、显德府等兵马尽出,断李光弼后方。 王思礼就会率领铁骑扑上去。 另外,郭子仪的兵马也携大胜之势,渡过涑沫江,他越过扶余府,进入渤海涑州境内,与李光弼、王思礼相呼应。 涑州距离上京咫尺之遥。 大钦茂也发现唐军这支主力。 “唐军的另一部主力竟然渡过涑沫江,到达涑州。室韦兵马难道没发现吗?” 大钦茂急得团团转。 眼看两路兵马就要威胁上京,连日的紧张,使他精神萎靡。 “大王,室韦或已凶多吉少!” 杨承庆沉吟片刻后,不得不将此可能告知大钦茂。 并且可能性很大。 既然一部唐军主力出现在涑州,那没理由没与室韦骑兵相遇。 如果唐军明知道有室韦骑兵,他们一定不会无顾及地行军不止。 杨承庆觉得他们遭受唐人的算计,唐人借他们的手,引来室韦,以有利地势,将室韦打败。 如此,渤海国、黑水靺鞨、室韦“铁三角”被击碎,再无愈合的可能。 杨承庆想着想着打了个寒颤,唐军将领用兵如神。 李瑄还没亲自出马呢,就陷入此绝境中。 “辅国公,国家还有多少可战之兵?” 大钦茂瞪大眼睛起身,他足足在殿中徘徊一刻钟,才向杨承庆询问道。 “回大王,渤海的步卒,还有四万余,但…良莠不齐,且有一半分布在长岭、扶余、显得、鸭渌四府。” 杨承庆向大钦茂回答道。 渤海全民皆兵,但连着两次大战损失不少。 推崇汉化有好处,也有坏处。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内忧外患下,渤海上上下下充满怨气,有的兵马根本无法强征。 诸府防备唐军,也不知晓现在如何。 “如果唐军主力会师到上京,立刻传我命令,让长岭、扶余、鸭渌、显德等府的士卒全部出城,堵住唐军后退之路。本王要在上京与唐军一决雌雄。” 大钦茂向杨承庆吩咐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