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接下来,李瑄与文武官吏具体商议其他事宜,确保除贱为良的后续能有条不紊地运行。 百废待兴,大唐新气象,正是官吏们用事的时候。 新的科举,新的制度。 在李瑄的英明领导下,一切皆有可能。 不论是文人士子,还是当朝官吏,都想成为轮流执掌轮回笔的五相之一。 大唐新积累的绢钱,需要尽快花出去。 烂在仓库中,可不是好迹象。只要合理保留一部分用度即可。 李瑄着重吩咐工部尚书崔光远,利用俘虏,招募农闲时的壮夫,修桥修路,誓要把天堑变通途。 大唐朝廷直属的工厂,也要陆续进行建设。 他希望工厂生产的货物,不光光是由王公贵族、官吏、世家大族、商人购买,普通百姓也要能买得起。 更多的“研究”,李瑄会投入大量的精力与钱财。 “与诸卿商讨后,可以宣布除贱为良结束。为防止春风吹又生,诸卿不能懈怠,当更严谨地处事……” 当一切事务敲定后,李瑄在这次大朝会上正式宣布天下诸道除贱为良结束。 执行除贱为良的官吏、禁军,也可以陆续地返回长安。 “启奏陛下,臣觉得除贱为良,应未完成。” 就在这时,朝堂上稍后的一个位置,一名臣子出列,说出不符合时宜的话。 众人一看,原来是监察御史之一的韦伦。 正因为是一月两次的望日大朝会,监察御史才有资格上殿。 韦伦之前在剑南道监察地方,于三天前才返回赴命。 文武百官不解韦伦为何会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唱反调。 难道不怕触怒陛下吗? “韦御史言之如何?” 李瑄没有生气,向监察御史韦伦问道。 已经当皇帝两年,长安任何一个上朝的官吏,他都有所了解。 更何况是重要的监察御史。 曾经,监察御史有十五人,为正八品下的官吏。 现在监察御史设三十名,为正六品上。一般由优秀的地方管理兼任。 政绩卓越的监察御史会前途无量。 “回陛下,当今天下,僧侣、道士,不被记录于户籍之中。自开元中后期以来,许多百姓迫于无奈,入僧侣、道士之籍,他们没有信仰,只是为糊口。而天下寺庙、道观,可比慈幼堂多不少,无数佃户,隐藏于其中,成为道祖,佛祖的奴隶。这不是众生平等!” 韦伦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不讳地向李瑄说道。 韦伦出自京兆韦氏南皮公房,他的父亲韦光乘,是王忠嗣之前的朔方节度使。 现世家大族也只能以自己的一脉自称,韦伦虽然家族显赫,但提起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些危险的。 先不谈佛教,道教在大唐的地位一向特殊。 开国皇帝李渊认祖归宗老子李耳,称李氏是道教始祖老子之后,将道教列为国教。 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规定道教列于佛教之前。 更确立道家为大唐第一教。 唐高宗李治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教管理事务划归专管皇族事务的宗正寺,将道士列为同宗。 李隆基多次加老子尊号,在全国各地加建玄元皇帝庙,确立道举制度选拔专业人才。 大唐对道观赐名极为重视,多含兴国安邦、延福国祚之意。朝廷将道教斋醮列入国家祭祀活动,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还每年赐给道观极多财物,保障道观正常运营。 在大唐发展的过程中,佛家也多次起势。 求香拜佛,更容易寄托念想。直到现在,民间的佛还压制道一头。 比如武则天信佛,龙门石窟内的卢舍那大佛就是仿照武则天的五官轮廓雕琢。 而且李隆基的信仰也不是从一而终,儒释道的信奉不断地变化。 当朝首席宰相李岘,是人尽皆知的信佛者。 秘书监王维是禅宗之人。 大唐的官吏中对佛禅的信奉不在少数。 至于信奉道家的,也就更多了。他们不免对道观产生信念。 所以,韦伦说的,是许多人不愿提出的话。 道祖、佛祖的奴隶,这句话特别刺耳。 “宰相,佛与道是清修之地,是无为之所。国家每年给寺庙道观衣赐,有此事发生吗?” 李瑄沉吟一番后,明知故问地向宰相们询问道。 现在全国大小寺庙五千余座。 大小道观有一千七百余座。 当然,这些寺庙有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僧侣、尼姑、和尚,有的甚至只接受香火,空无一人。 但那些大型寺庙、道观,绝对是有大量耕地存在的。 这些耕地一群和尚、道士耕不过来,会召流民耕种。 这是隐匿户口的一种方式。 李瑄从没有忽略过这一现实,他想听宰相、大臣们向他提出。 但他很失望,除贱为良一年半以来,从没有官吏向他提起。 没想到敲定除贱为良结束的时候,监察御史韦伦站出来。 不论韦伦出于什么目的,他觉得韦伦是很有前途的。 李瑄致力于国家发展,民族强大,百姓安康。 是以,他对佛祖、道祖,敬而不畏。 道士、僧侣、尼姑,就是清修的地方,散播“真善美”的信仰,要么超脱于凡尘俗事。 像豪强一般土地兼并,豢养佃户,这是什么道理? “回陛下,一些道观寺庙确实有大量耕地,具体还要彻查。” 李岘也只能如实向李瑄回答道。 他因为虔诚信佛,不愿意深究佛门之事。 但他明白,陛下是复杂的人。 凡人之躯,比肩神灵。 即便做出北魏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之事,他也毫不意外。 “若如韦御史所言,一些道观、寺庙,背叛了道祖、佛祖。一心修善,当忘却红尘;一心修道,当自在逍遥。心智不坚,留恋于凡尘俗世者,就应该还俗。” 李瑄用低沉富有磁性的言语,说出自己的态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僧侣、道士出现欲望的时候,会令人觉得虚伪,且贪婪无度。 最著名的就是大唐的一些女道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