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回至尊,临淮虽与淮阴一衣带水,但按照制度,非郡之官吏,不能私下交往,臣不敢妄断淮阴郡的是非。”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万不能因道听途说,去对其他郡说三道四。特别是同为一行省,这是官场大忌。 哪怕他对临淮有许多怀疑! “这两年,淮阴有百姓逃难而来,是什么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铉对此不太知情。这种情况下不能乱说。 “禀至尊,难民们说因淮阴无地可均,又有水灾、火灾,难以果腹,不得已逃难而来。” 常铉将打听到的消息如实禀告。 对临淮郡来说,除贱为良后,官府还控制大量土地,百姓耕种不过来。 而流民入境,常铉画地安顿,分出公田,既可以增加人口,促进繁荣。又可以增加赋税。 “淮阴境内不仅有淮水穿过,又紧邻洪泽湖,其地内沃野千里,少山多平原。沼泽地带现已逐渐缩减,就不能开垦荒地吗?” 这里面充斥着许多令人疑惑的事件。 根本经不起推敲。 在这个时代,以当前的人口,大唐绝对不可能因为土地,而使百姓流离失所。 除非分配出现问题,极度不公平。 “是有蹊跷,那些难民似有难言之隐,又不肯多说。” 常铉只能将这些告诉李瑄。 “淮南巡抚,可对地方政务进行核实?” 李瑄又问常铉。 现在的淮南巡抚,是上一任广陵太守萧昕。 是李瑄在天宝年间,变法时就跟随的亲信。 萧昕精通史典,为人清直,为李瑄所器重。 并且推举贤良,一直兢兢业业,除贱为良的时候,也全力配合。 所以,去年评定巡抚的时候,萧昕无可争议地被任命为淮南省第一任巡抚。 只是淮南省的省会在徐州城,在临淮东北地区。 萧昕深知李瑄的性格,没有因为李瑄驾临临淮,就跨越数百里来拜见。 “巡抚派属吏在临淮核查过,臣也前往徐州,向巡抚汇报郡事。” 常铉回答道。 去年元月开始建立行省。 从选拔到任用,最后到回京汇报,上任,花费不少时间。 而且合郡为省,是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过程。 萧昕去年九月才到徐州上任。 各方各面都需要核查,一个行省不比一郡。 “那就是淮阴也有验查过?” 李瑄眉头紧皱。 “这个臣不确定。” 常铉如实道。 “朕巡视地方,可不是为了享福享乐,而是看到百姓真实的一面。希望地方官吏有可持续性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朕在临淮的这段时间,临淮城中,干净整洁;市场之内,井然有序;捕快夜间巡视,县令县尉整日在外。如果朕离开临淮,是不是也会如此呢?” 李瑄心中已有一个决定。 许多事情,他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离开,临淮风貌,也去如今日。” 常铉赶紧向李瑄保证道。 “如此便好。” 多的他也不想说。不能强求每个官吏都如圣人一般。 尊奉朝廷策令,完成农业革命,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朕转变主意,今日不想经淮水,前往淮阴。常太守安抚百姓,劝送行的百姓归家,朕的队伍暂且在通济渠畔驻扎。” 李瑄向常铉吩咐道:“你去用马车,将从淮阴逃难过来的百姓,秘密接到这里,朕有话向他们询问。” 自李瑄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种“不肯罢休”的精神。 世人皆知,至尊眼中不揉沙,对待贪官污吏,一向重拳出击,毫不留情。 在《大唐月报》上,不断出现李瑄抨击贪官污吏的文章。 贪污的人实际上是最愚蠢的人。 不论是军队,还是文官。 见百金而色变者,不可以统三军。 他们极度短视,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地方。 李瑄多次抨击一种谬论,即“要能吏不要清官”。 有贪官,表面上治理地方出色,实际上遗祸无穷。 一人贪,代表身后一批利益集团在吸食民脂民膏。 祥和只是表象,迟早会出事。 贪官不懂得什么叫爱惜财物。 就比如现在的太守,一年的俸禄已经不少了,再受贿也不过几万,一旦暴露,撤职查办,俸禄也就没有了,这样“小得而大失也”,难道是爱惜财物吗?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李瑄经常这样举例,而告戒群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