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风暴-《烂片之王》


    第(2/3)页

    南扬晨报一看立刻忍不住了,加班加点立刻赶制了一篇报道回应,揪着“社会责任”的话题不放,盯准了电影审查委员会死咬着不松口。

    电影审查委员会显然也不是吃素的,门路很广,《电影周刊》是周刊性质,无法立刻回应,他们就换到了申报上继续进行战斗。

    于是老百姓们这两天就有眼福了: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两家事业单位在媒体上公然掐架,兴奋得跟什么似的,每天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份南扬晨报,看看今天的架掐到哪儿了,然后再看看电影审查委员会今天又转移到哪个战场去了,有没有新的犀利言论,这也导致了南扬晨报的销量大涨,还给写了这片报道的记者发了奖金,把那位收了红包写假新闻心惊胆战了好几天的记者给整懵了。

    这些看掐架的老百姓们看着看着,倒也记住了掐架事件的导火索,那个叫《电锯惊魂》的恐怖片。于是很多观众闲着没事,也实在好奇,就赶在晚上想去电影院看看这让两家事业单位掐架掐成这样子的电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事实是令人遗憾的――没票。

    47家放映《电锯惊魂》的影院已经被豆瓣上的豆油们全面占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电锯惊魂》的页面下跟随“开战时刻”的脚步贴上电影票并打分,战斗气氛越来越浓烈,尤其是周一凌晨的时候一位猛人一口气贴出了十几张电影票,上面用各色字体打着分、并且这位豆油用“自由意志”发誓所有数据真实可信后,战斗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

    一时之间,《电锯惊魂》和《暖春》的页面几乎要爆炸,翻开一看,全是格式类似的评论贴:首先是一张电影票,然后是正文。

    “我看过,我不会还没观影就妄加评论;我打10分,这是一个观众的客观感受;不刻意贬低也不刻意抬高,没有人可以强・奸我的意志”

    “这是豆瓣精神。”

    页面完全被类似的评论占据了,《电锯惊魂》的评分也节节上升,几乎是每个小时分数都会变化,已经从原来的2.9一路上升到了5.3,并且分数还在上涨。

    《暖春》就比较惨了,从8.3分被一路拉了下来,硬生生拉到现在的5.9,而且分数还在不断下降。页面上的评论一开始也和《电锯惊魂》页面的格式一样,都是贴电影票加正文的方式,但是很快就歪了楼。

    “我没看过,我就要没有观影就妄加评论;我打1分,这是一个观众的主观感受;不刻意抬高就要刻意贬低,同样没有人可以强・奸我的意志。”

    “这是不想吃屎精神。”

    毕竟不是所有豆油都愿意为了“豆瓣精神”去浪费那12块钱。

    虽然《暖春》在豆瓣被批斗得很惨,但是总有正义的豆油会秉承着客观真实的精神去观影之后再来给低分,所以《暖春》票房在这一周竟然有逆势增长的迹象,这实在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了。

    无数本来不关心这件事的豆油因为相关的豆瓣好友而牵扯了进来,他们也确实在这里玩的很开心――圣战指挥中心群组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交友平台,无数人在这里找到同城豆油相约出来玩,而《电锯惊魂》就是这些陌生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这已经发展成了一场涉及到现实世界的网络狂欢。

    也正是因此,稀少的放映场次对于数量庞大的圣战群体来说开始供不应求,以至于现在只要在晚上十点多随便找一家放映《电锯惊魂》的影院都能看到坐满了等待观影的人群。

    座位早就不够用了,更多的人站在大厅里四处溜达,和刚刚认识的朋友闲聊,还有没买到票的人站在柜台前和收银员扯皮,有些影院的老板甚至都赶了过来,满脸笑容地应付着这些难缠的客人,恨不得立马多开几个厅全部放《电锯惊魂》,但那显然不现实,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顾客流失掉。

    看着南扬晨报吃肉、销量大涨,电视台也忍不住想要喝一口汤了,南扬城市频道当晚就派了记者和摄像师来实地采访。

    “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本台记者王敏,根据本台今日晚间新闻报道,最近两天轩武区和健邺区突发抢劫案同比增长了60%。据了解,异常的劫案增长率应该和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有关,现在我正在轩武区卢米埃影院为您报道,请大家跟随我进来……”

    女记者往里走,进了大厅,那些等待观影的观众们都是一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