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果宣传到位,包装出色,第二位小海瑞就出现了。 “像雒于仁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只会引起皇上的反感,反而会影响公务。” 雒于仁又斩钉截铁的答道:“有!” 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让东朝房里众官员吃了一惊。 只见都给事中王三余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对雒于仁说: “你这奏疏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劝谏皇上,唯一涉及朝臣之处就是‘勒索大臣’这几个字,请问作何解?” 申首辅正想给万历皇帝上一课,如何正确应对此类舆情。 林泰来在翰林院听说了这个旨意的时候,也是很震惊,万历皇帝到底在想什么? 就算是想直接捶雒于仁,几个锦衣卫官校就能办了,为什么要搞“公审”? 难道皇帝被人蒙蔽了,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真正羞辱雒于仁? 还是说,皇帝想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大臣们的真实态度? 这话太有道理了,陈学士无言以对。 道理也很简单,这么重要的奏疏,怎么可能犯摹仿剽窃这样的低级错误? 此奏疏狂悖无礼,应予逐条驳斥!雒于仁无君无父,应予从重惩处!” 作为司礼监掌印,张诚当然都明白大明政治游戏是怎么玩的。 林九元你是在说笑吗?这里可是正经场合,《金瓶梅》怎么就蹦出来了? 当事人雒于仁一时间反应不过来,脑子也陷入了短暂宕机。 林泰来成功的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提高了嗓门答话说:“你这篇奏疏摹仿的就是你们同道赵南星的大作,《金瓶梅》!” 雒于仁直接驳斥道:“此乃莫须有乎?奏疏乃我亲自所书,何来摹仿剽窃?” 司礼监诸秉笔已经在了,阁老便上前对皇帝行礼。 你们起码还有几十个人,又没有就此灭绝! 这时候,四辅王家屏忽然顺着万历皇帝的语气说:“可令六部、都察院、翰林的堂上官、掌科、掌道廷鞫雒于仁,问其是何居心,并给予处置。” 众人:“.” 恳请陛下平心静气,将奏疏留中不发。臣等另寻机会,再将雒于仁从朝堂劝退就是。” 至于喝酒、求财、杖责太监等等问题,如果换成一个大户人家老爷,这算问题吗? 雒于仁完全不相信林泰来能说出什么,讥讽道:“阁下若有真知灼见,直接明说,何必遮遮掩掩?” 后世有个宫廷传说,万历皇帝在养心殿地下埋了二百万两白银。 雒于仁和今天主要的搭档都给事中王三余,脑壳像是被大锤子敲了一下,此刻只剩下了嗡嗡作响。 雒于仁不假思索的答道:“据说先前宣府出事时,有某大臣通过镇守太监,密送银两进宫。” 正所谓天威莫测,林泰来纵然身为穿越者,此时也摸不准皇帝心态了,但好像与他关系也不大。 皇帝今天召见阁臣,这并不令人意外,但是让阁老们惊讶的是,居然让大家进宫。 但这帮清流势力也真是吃饱撑着,非要拉他林泰来下水。 正常情况下,日常召见奏对地点都是在内阁马路对面的文华殿,而不是直接把人喊到内宫去。 吏部尚书是外朝之首,像这样的场合一般就由吏部尚书来主持。 到底有多大仇多大怨?不就是废了你们十多个人,这很多吗? 殿内众人越发愕然,难道不是胡扯,内里真的有什么逻辑? 又听林泰来继续说:“其次,就是文字内容上的摹仿! 在太监的引领下,阁老们从养心殿门前路过,然后去了毓德宫。 陈学士惊讶的看着林泰来,这事别人都想躲,怎么你林泰来怎么还上赶着想去? 我并未指名道姓,林九元何故情急?莫非心虚?” 林泰来拍了拍胸前的新官服补子,“翰林院只是个五品衙门,而在下可是个正五品,又有翰林官职,为什么没资格代表翰林院?” 能趁机混好处就混好处,如果混不到好处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