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咏絮才女谢道韫-《帝王收集公司》
第(2/3)页
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像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他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那喆惊叹道:“《兰亭集序》啊!那可是千古第一行书啊!现在谁都看不到真迹了。”
崔道述继续说道:“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谢道韫有一次发现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淡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
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和谢巨族。
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 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有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