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八章 海王村古玩市场-《神眼鉴定师》
第(2/3)页
在熙攘热闹的琉璃厂东街街口,有这样一座幽静、典雅的明清小院,正是现在的海王村市场。了解老北京故事的人大多知道,海王村原是京城最早的古玩市场,早在清朝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期,就因为众多学者、官员、读书人来此买书、卖书,而逐渐兴盛起来,形成了老北京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如今的海王村,已经归属于中国书店,在一百多年的时间洗练中,历经多次翻修、改造,却仍是寻找知识源泉、传承文化的一块宝地。
许阳对于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古书医生”,书,画!保存完好并不容易,很多就是因为保管不善让无数名家名作消失。这些“古书医生”的存在正是说明这些问题的。
中国书店肄雅堂的古籍修复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王村市场的一大特‘色’。“古书医生”们以其“补天之手,贯虱之睛”,默默修补着那些历经沧桑的文化典籍,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40多岁的汪学军师傅,从祖辈起就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他跟我们介绍起这‘门’独特的技艺,可谓如数家珍。
“你们看上面写的这些个步骤,溜口、补虫眼、画栏、齐栏、作捻、下捻、打磨、打眼儿、订线、粘签,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每一步都非常复杂”,一位汪姓师傅指着墙上贴着的修补技术简介,告诉我们:“真正修补好一本书,需要4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人工‘操’作。所以每本书都‘花’了很大心血。”一位汪姓师傅强调说:“我们干活,是本着保护的态度,要尊重那些古籍,决不能有一点马虎、糊‘弄’之心。”
这段话就是上次许阳来这里的时候,这位汪师傅说过的,许阳记忆犹新。每一行都有高人存在,许阳那个时候对于古字画方面的学习进度很慢,人嘛都有一种情绪,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着各种各样表达自己的情绪。许阳也是一个人,他不是神。
所以那段时间对于学习字画有了很重要的抗拒之心,也是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认识了这位汪姓师傅。从这位师傅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从那以后,许阳把那种不可取的心态扔掉,就算自己学的慢,也会慢慢的一点点的学习。
走进去之后,看着这里热闹无比。并不比潘家园差。来到一家名叫“浆纸堂”的地方,这家可是老店,许阳的那间天宝轩也就是十几年而已,或者说几十年也可以,这家店可是从清时就有的,据说这家店里还有纪晓岚和乾隆的提词。
进去之后就看到一个老人在那里训话。许阳就站在边上静静的听着。边上的一个小伙计看到顾客这样也不好意思打饶。站在许阳身边,对于这种情况小伙计已经见怪不怪了、自己这里的师傅,也就是汪师傅,训话在这海王村也是一绝!
古籍修复这项传统技艺,一向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流传,如今也不例外。汪师傅目前就带了几个徒弟,许阳见到了其中一位。这位徐姓姑娘当时正在店堂里工作,大学文博专业一毕业就来到肄雅堂,在工作中继续研习古籍修复技艺,一晃已是五六年。笔者采访之时,正值暑期,很多在读大学生,来到肄雅堂,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亲手实践所学知识。这份对古籍修复的热爱,让他们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寻找到乐趣。他们技艺的日渐‘精’湛,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久流传的希望。
不一会许阳见到的那位徐姑娘。其实已经近三十的人了。来到许阳面前,她对这个少年可是有很深的印象。上次来的时候,就有很深的印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