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一章 破立之困(二)-《新顺1730》
            
            
            
                
    第(1/3)页
    所以由此思路,在叶适去世数百年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东西。
    那就是天主教。
    以耶补儒的想法,在明末很是盛行了一段时间。
    但伴随着大顺官方认可永嘉永康学派的学问,很多大儒也立刻引发了警觉。
    即,又犯了和当年对抗佛教一样的错误。
    把天主、上帝这些概念,都给弄没了,弄成人家的了。
    拿着别人设好的圈套,自己往里面跳,用别人的思维方式去改造自己的学问,然后对抗别人的学问。
    那改到最后,还是儒吗?
    本来明末反思之下,很多人就对宋儒相当不满了,觉得完全是曲解了儒的本意,所以才要破程朱而近孔孟。
    天主教问题,更是再度中招。
    这种情况下,大顺直接选择了行政命令,武力禁教,辩个锤子辩,补个锤子的补?
    随后又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直接分解了“实学”和“西学”。
    不涉及到什么上帝、创世、道、气之类的东西,都算实学。
    而掺和了上帝、道、气、太极之类的涉及到精神层面的东西,都算西学。
    这种封闭式的暴力禁教,算是被大儒们视作大顺继承永嘉永康一派学问的传承。
    总之,按照永嘉永康一派的学问,或者说叶适关于道统的观点,如果将来有一天,要拿着别人的东西,从儒学里寻找相似观点对对抗,那么这本身就是假儒。
    真儒应该是以三代为根本、以六经为述道,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叶适认为,这种站在别人的立场看自己,或者根据别人的立场来改变自己,就是对儒学的最大背叛。
    这是“自变于夷”。
    儒家的基础,是人伦、礼、义、仁、忠信,以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是纯粹的现实。
    而天竺佛学的着眼点,是人身的喜怒哀乐,是空之又玄的追求真、妄。
    这两者的立足点都不一样,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学问里,搞出来心性之类的东西,去对抗人家呢?
    这就像是,为什么要把一个评价绿色红色黑色的体系,非要加上酸甜苦辣呢?你讲你的酸甜苦辣,我讲我的黑白青红。
    叶适对宋儒理学的反击之处,也就在此。
    他之前的永嘉学派,理论构建是出了大问题的。
    他们承认程朱等人的道统,但又在承认的基础上,着眼于史学、实学、功利,谈事功、实绩。
    那还有个不输?
    承认天命、心性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下玩功利、事功,这要是不败,那就见鬼了。
    而叶适,则是直接釜底抽薪。
    明白着说,理学这一套东西,根本不是儒家道统,纯异端。
    压根不承认理学体系,也就不会被心性天命之说,打压事功、实绩这些东西。
    想要理解真正的儒,就要复归本源。
    抛却孟子开始的对儒家的解释,重新捧起六经,直接去理解真正的儒,是要走复古革新的路子。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立”上。
    永嘉永康学派,是讲功利的。
    叶适对功利,是有自己的解释的。
    功利,要看目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