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澜沧山洞的原始壁画-《环球挖宝》


    第(2/3)页

    一个是银色光点,白银级宝物,地点位于西双版纳临近的普洱,在一片原始山岭内。

    还有一个浅红色光点,是真正的传奇宝物,比黄金级宝物还要珍贵一个档次的稀世珍宝。位于西双版纳境内的原始森林。

    韩舟的打算是这样的:先通过两位资深导游的带领,找到银色级别的宝物,顺便熟悉下森林环境。如果适应了环境,从导游身上学到了野外生存技巧,可以再独自一人,准备周全,去寻找珍稀的红色宝物。

    银色级别的宝物,虽然珍贵,但以韩舟的财力,并不怎么放在眼里。两位导游是通过江东会的关系雇佣的,对韩舟的身份也有所了解,不敢起坏心。

    但如果是红色级别的宝物,万一被导游发现了端倪,谁也说不准会不会眼红,野外环境没有法律和秩序的保护,万一发生点什么……为了周全,韩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

    到西双版纳的第四天,汉人导游,老王,驾驶着越野车,车上坐着韩舟,还有佤族导游顿格朗,开往普洱,澜C县城。

    澜沧,顾名思义,著名的澜沧江流过境内。澜沧江的下游,就是湄公河,流过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把握住了水源要脉。对国内影响不大,但确实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战略水资源的源头。

    澜C县也是佤族聚集地,是导游顿格朗的老乡。

    佤族是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是国内56个民族之一,在国外也有广泛分布。

    如缅甸,有一个著名的佤邦,衣食住行都跟国内差不多,无非是落后点。教材用的都是人教版,人人都会说普通话,看国内的电视,听国内的广播。

    目前国内佤族已经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民族,这得益于一贯以来的民族政策。

    其实直到建国后,佤族还保留着部分原始习俗,其中最令人胆寒的,就是“猎头”。

    是一种为求风调雨顺、农作物茁壮成长而进行的原始祭祀活动。

    “猎头祭谷”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只砍外寨不认识的人,不敢砍熟人和有势力的人。时间上,一般发生在农历三月撒下谷种不下雨,或碰到八月谷子扬花遭虫灾或洪灾之际,这是人类遇到不可抗拒的灾害时,难以避免的无力无奈表现,但也确实是落后迷信的行为。

    真正彻底革除这一习俗,是在1958年。

    那时佤族西盟的群众经过党的艰苦工作已经觉悟起来了,最后突破是在一个佤族乡召开的会上。当时,头人坐一边,砍头英雄坐一边,群众坐一边。头人说:“‘砍头祭谷’是阿公阿祖传下来的礼,废不得。”砍头英雄说:“不砍人头祭谷,谷子长不好,谁来赔?”两者引经据典,振振有词,群众说不过他们。突然,群众中站出来一个佤族小伙子说:“我同意砍人头!”大家为之一怔。他接着说:“砍谁的头都难,大家都不愿意,我看要砍就先砍砍头英雄和头人的头,你们更懂‘规矩’,看守谷子不就守得更好了吗?”一席话赢得群众喝彩,热烈鼓掌。头人慌了,砍头英雄更慌了,只好表态赞成不再砍头。并约定谁要违犯了这条规矩,就判刑送监狱。从此就彻底废除了这一习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