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鸡鸭鹅都是恐龙-《环球挖宝》


    第(2/3)页

    他在琥珀里发现过无数珍稀的古生物,加起来堪称一座小动物园:

    刚孵化的原始鸟类,带羽毛的恐龙尾巴,蜥蜴,青蛙,蛇,蜗牛,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就像19世纪的生物学家在物种丰富又人迹罕至的雨林中收集物种一样,他借助缅甸边境的琥珀,描绘出1亿年前的热带森林生境的种种细节。

    邢立达发表的文章里面,有关白垩纪的脊椎动物都够填满一个生态缸了。比如在《科学进展》发表的研究,在琥珀里面发现保存了97节椎骨的一段幼蛇;在《科学报告》里面发表的研究,琥珀里有大约2厘米大的蛙类;还有最著名的,发表在《当代生物学》的研究,琥珀里带羽毛的恐龙尾巴,其中还残留有血红蛋白。

    除了邢立达,其他科学家也在抓紧研究琥珀。仅2018年,科学家就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321种保存完好的古生物新物种,这一年的发现就已经占到目前总发现数(1195种)的四分之一。有人说,在缅甸琥珀中发现的古生物多样性,没准会超过以前化石发现中的恐龙数量的总和。琥珀中保存的古生物,揭示了当时生物的生存方式以及如何适应树栖生活。这些发现能为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遗传学和生态学的依据。

    关于邢立达为什么这么成功。

    其实本质来说,并非他的研究水平有多么高,而是因为,他在腾冲和密支那等地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琥珀交易网。

    教会当地人如何去观察里面白垩纪鸟类翅膀里面的爪子以及数清脚趾头的个数,这样才能区别出它到底是一只蜥蜴还是恐龙。要是他得到一些小道消息,会立刻把照片发给相关专家,如果证实这些标本的科学价值的确配得上高昂的标价,他才会决定购买。

    就这样,发现一个琥珀里有古生物痕迹,就发一篇论文。

    又发现一个,再发一篇论文。

    又发现一个,再发一篇。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发这类论文不需要特别高超的研究水平。描述一下形态,跟进化树结合一下,点名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水点字数,就可以了。

    不是贬低邢教授。确实就是这样。

    如果是特别珍贵的琥珀化石,就能发顶刊。如果是普通的化石,就发个普通SCI灌水。

    所以有人黑邢老师,说他的研究基本上建立在化石简单描述上,而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这也是事实。

    今年,邢立达的一篇《世界最小恐龙(鸟类)》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引起了轰动。

    但很快被多名学者质疑,其实是蜥蜴,而非恐龙(鸟类)。

    最后,邢立达团队“撤稿”。说是撤稿,其实是被逼的退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