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玄奘归来,会有悟空吗?(第三更)-《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页

    “是的。”李承乾点头,放下筷子,说道:“从长安西行,一路三万里,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从天竺取的真经,然后又数万里之遥,带着真经返回长安,便是遍数上下数百年,也仅仅只有几人能够做到。”

    “几人?”苏淑惊讶的看着历李承乾,问道:“这位高僧不是唯一的吗?”

    “不是!”李承乾轻轻摇头,然后认真的说道:“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的,有史可查的,有数十人之多,然后最后成功归来的,加上玄奘法师,一共有三人。”

    “三人,这么多吗?”

    “不多。”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西天取经,最早是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法号八戒,他是为了求取《大品般若经》原文而西行,不过他去的是西域的于阗国,抄录了真经,但却因为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未能回到故土,但他的徒弟将经文带至来洛阳。”

    苏淑轻轻点头。

    “之后是东晋高僧法显,十一人去西天取经,前后十四年,九死一生,最后仅法显大师一人回到故土。”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说道:“玄奘法师,便是受到了他感召。”

    “原来如此。”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燕僧人昙无竭,二十五人一起去西天取经团,最后有五人返回故土,可惜的是,他们取经回来时,北燕已被北魏拓跋氏灭掉,但好在有《观世音受记经》和《历国传记》作为见证,不然他们的历史就被彻底泯灭了。”

    “嗯!”苏淑神情凝重而敬佩。

    “最后便是玄奘法师。”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玄奘法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前往天竺的,不像法显和昙无竭,或是有朝廷支持,或是有同伴相随,他是一个人离开长安的,几番生死,殊为不易。”

    “原来如此。”苏淑神色缓和了下来,李承乾这一番话,让她心中对玄奘的敬仰一下子少了许多。

    历史上所能找到记载西行天竺的,就已经这么多了,那些没有在历史当中记载的没有活着抵达天竺,甚至死在路上,究竟有多少,又有谁知道呢?

    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玄奘法师之所以令当世佛门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独自一人,穿越无数艰难险阻的勇气,最关键是他在抵达天竺之后,除了学习诸般佛门论典,甚至还在天竺和天竺高僧辩论获胜,声誉极盛。”

    稍微停顿,李承乾感慨道:“玄奘法师的佛学之强,便是天竺也没有几人能够比拟,甚至于当他要返回大唐的时候,便是天竺人,也不愿意放他归来,后来他才以传法为由,成功返回大唐,可以说是天下高僧莫强于他。”

    李承乾虽然在不停的夸赞玄奘,但不知道为什么,苏淑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种无比崇敬的心态。

    恰恰相反,她反而听出了李承乾话语中的一丝味道。

    “殿下似乎对佛门并不是太感兴趣。”苏淑有些诧异的看着李承乾,小心的问道。

    “不能说不感兴趣,佛陀孤还是非常崇敬和敬仰的,但是对于佛门僧人,孤的好感实在不多。”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爱妃应该知晓,佛寺常立于闹市之中,而道观则以山野为多。”

    “是!”

    “佛寺广大,又常受供奉,金佛自不必多说,孤真正在意的,是田地,是赋税。”李承乾叹息一声,道:“很多豪门权贵,常常数百亩数百亩的将田地投献佛门,权贵没了田自然不用交税,而佛门有了田也不用交税,以至于百姓争相效仿。最后的结果便是佛门越富,国家越穷。”

    苏淑点头赞同,这种事情,史书并不少见。

    历次灭佛,根本原因还是如此。

    “孤并不反感佛陀,但对于佛寺,孤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建在一些荒野之处。”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天下崇佛之人甚多,若是因此,他们能够将荒野改造成良田,偏僻子之地繁盛,则于国于民皆佳。”

    “殿下可是有什么想法?”苏淑最是了解李承乾,她知道他从不信口开河。

    李承乾笑着点头:“爱妃知道的,长安洛阳水运勉强,渭水充沛时,一切尚可,一旦渭水不足,水运便难行,从而导致江南的粮草无法运到长安来。

    所以孤曾经想过要修缮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但总是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所以殿下是想要让玄奘法师在长安和洛阳的某个地方建立寺庙,然后让天下权贵,百姓和僧人,将这条路开辟出来。”苏淑惊讶的看着李承乾,这种办法,恐怕整个天下,也没有几个人能想的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