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陛下有想过退位吗?”一个有些粗犷的声音在两仪殿中响起。 皇帝的眼神微微眯了起来,他侧身看向李承乾,就见李承乾也是一脸愕然。 察觉到皇帝的目光,李承乾立刻转头过来,对着皇帝使劲的摇头。 今日的事情,他一点也不清楚。 皇帝放松了下来,转身看向眼前穿一身干净紫袍的昂藏大汉,神色温和的说道:“鄂国公因何如此说?” 鄂国公尉迟敬德轻叹一声,说道:“臣老了,身体不行啊,恐怕不能陪同陛下一起东征高句丽,所以,臣此行其实是来告老乞骸骨的,臣的身体,真的很难再支持陪同陛下东征西战了。” 李承乾看着这有些熟悉的一幕,心底不由得轻叹一声。 上一世,这一幕发生在贞观十七年正月,在他原本被废的那一年的前两个月。 尉迟敬德不知道是察觉到了什么,还是真心的想要致仕,他同时劝说皇帝,也将权力下放给李承乾,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然后安享晚年。 李承乾原本是倾向于后者的,但现在,他有些倾向于前者了。 不可能两次都在同样紧要的时候。 所以,前一世,真的可能是东宫出了问题,消息泄露到了尉迟敬德都察觉到的地步。 而如今,是如今朝中的局势,还有一些隐藏在暗中的东西,让尉迟敬德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尉迟敬德,程咬金。 他们这些从隋末一路走过来的老臣,还是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敏锐感觉的。 不管什么原因,李承乾对于尉迟敬德,都是很感激的。 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上一世,尉迟敬德最终的目的,都是皇帝退位,李承乾登基。 最后得利的都是李承乾。 对于这样一位,始终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量的老臣,李承乾发自心底的感激。 …… “再者说了,年轻一辈将领们,已经逐渐的成长了起来,薛仁贵,苏定方,李德謇,长一辈的,有郭孝恪,李勣,李道宗,老臣这一辈的,该歇歇了。”尉迟敬德很坦然的笑笑,说道:“更别说,还有太子……陛下,你难道就没有想过颐养天年吗?” “朕看你是老糊涂了。”皇帝忍不住的笑了,然后侧身看向李承乾,很随意问道:“太子,你觉得如何呢?” “鄂国公虽然年长,但实际却是朝中老臣之中,最不可或缺之人。”李承乾看了尉迟敬德一眼,然后看向皇帝道:“就比如父皇南征北战时,有鄂国公在儿臣身边指点,那么诸事就不会出错,也不会生乱。 所以鄂国公致仕乞骸骨这种说法,还是算了吧,大不了,日后每个月只朔望两次大朝出现便可。” 尉迟敬德直接摆手,说道:“太子的好意,老臣心领,其实在几年前,老臣就已经想过要致仕,若是那个时候,臣还能坚持,但现在…… 臣是真的老了,早年征战的伤痛经常会让臣在梦中惊醒,所以臣才会劝陛下也退位,养伤是一回事,亲征高句丽那件事,陛下还是算了吧。” 李世民神色认真起来。 原来,尉迟敬德说的是东征高句丽那件事。 他转身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觉得朕亲征高句丽那件事如何?” 李承乾一愣,看向皇帝躬身道:“父皇说亲征,不是为了镇压外部人心,同时逼迫高句丽加强军备,空耗粮草吗?难道父皇真的有亲征之心?” 尉迟敬德惊讶的看着李承乾,原本皇帝东征高句丽就是个幌子啊! 的确,这是个高招啊! 皇帝身体不好,但一说亲征,内外所有人都怕了,战战兢兢,不敢胡来。 至于高句丽,大唐在边境增加兵力,同时国内调运粮草,高句丽立刻就会紧张起来。 兵备期间的粮草消耗,可是远超过常时的。 如果高句丽从现在开始就备战,那么到了年底,他们的粮草消耗将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而最后他却发现皇帝没来,其他的或许会高兴,但盖苏文一定会疼的牙根痒痒。 尤其若是明年再来一次,松懈之下,大唐大军杀入,那就有意思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