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恪嘴唇颤动。 萧皇后。 他在回来的路上,恰好碰到萧皇后,本来就已经格外的引人注意了,现在如果将他的母妃安排到兴道坊,那岂不是在他的身上贴上更多的前隋标签。 李恪沉沉的叩首,满脸悲苦的说道:“请陛下宽容,不要让母妃安排到兴道坊。” “为何?”李承乾的眼神微微冷了起来。 “陛下!”李恪叩首,苦涩的说道:“母妃陪伴父皇已经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来,根本没有见过萧后,骤然相见,只会彼此无言,相处尴尬。 萧后年纪颇大,骤然相见,恐怕于身体不利,再有,母妃的生母另有他人,便是当年,他们相见也极少。” 李恪贴着地面,感受着地面的冰冷,此刻的他,能拿出来的唯一理由便是这个。 萧后的确是他母亲的嫡母,但是杨妃在前隋时,不过是一个普通妃子生的女儿,甚至就连个封号都没有。 她根本就到不了萧后的面前。 哪有什么感情。 当然,若仅仅是如此,那么其实也无所谓,但偏偏还有另外一个人在。 杨政道。 杨妃是杨政道的亲姑姑。 杨妃和萧后毕竟没有血缘关系,两个人,待在一起就待在一起了。 但是,杨妃如果和杨政道待在一起,恐怕整个长安的目光都会看过去。 到时候,事情必然会牵连到李恪。 李承乾面无表情的点头,说道:“既然你如此说,朕也不好强人所难,那么朕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颁政坊立一座寺庙,让杨妃在那里出家,你看可好。” 李恪惊喜的抬头。 李承乾的神色已经温和了下来。 “臣弟谢陛下大恩。”李恪再度沉沉的叩首。 颁政坊,李恪的吴王府,李愔的蜀王府,都在颁政坊。 让杨妃在颁政坊出家,就等于是在李恪和李愔的家里出家。 李承乾笑笑,说道:“平日里,可以让吴王妃和蜀王妃,带着孩子们多去看看……” 李恪听到了李承乾的停顿,下意识的抬头。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摇摇头,说道:“朕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太妃即便是跟你离了长安,实际上是去苏州,最多不过是跟你在梁州住上一阵,然后还是要去苏州,而吴王妃,还有你的二郎都在长安,在苏州怕是没几个家人吧。” “是!”李恪茫然的抬头,脸色有些难看了起来。 他这才想到,他现在是梁州刺史,每年都要在梁州上任,他的母妃便是离京之后,要去的也是他的封地苏州。 他在苏州只有一个侧妃,还有两个小儿子。 他们和他母妃根本不熟。 而他呢,每年到了年底还要回长安参加大朝,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苏州。 反而是他的母妃,如果想他,还需要来回颠簸。 这就是他这个儿子的不孝了。 反而是在长安,他们母子能够相聚的时间更长。 “臣错了,多谢陛下提醒。”李恪赶紧叩首谢恩。 李承乾淡淡的摆摆手,说道:“朕也是突然想到的,你放心,太妃的事情,朕会尽可能安置妥当的。你要做的,就是给朕好好的治理地方,八月返回梁州,秋收快结束了,但也要加紧将税粮送入长安来。” “臣弟领旨,请陛下放心。”李恪认真的拱手。 “去吧。”李承乾平静的摆摆手。 “臣弟告退。”李恪深吸一口气,然后拱手退了出去。 离开东偏殿,重新跪在先帝灵前,李恪终于长松了一口气。 事情虽然没有如同他最期待的那样,但终究算是有了结果。 母妃在离开皇宫之后,能够由他们两兄弟的王妃伺候照顾,已经很好了,而他们兄弟两人,也都还要到地方任职。 这已经很好了。 李恪放心了下来。 突然,李恪一愣。 他们让母妃离开长安去封地,不是为了让她去地方享福,而是单纯的为了让她离开长安。 人在长安,便意味着有无数的风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