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闻喜裴氏,裴炎(第一更)-《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页

    李义府眼角一跳,拱手道:“喏!”

    “好了,做事吧。”李承乾低下头,继续看向眼前的奏本。

    天下大水,尤其是河南河北这些产粮大区受灾,毕竟影响征伐高句丽的粮食储备,如何弥补呢?

    ……

    “陛下!”一个声音惊醒了坐在御榻上的李承乾。

    李承乾抬头,通事舍人张大安拱手道:“陛下,洛州都督李文暕求见!”

    “宣!”李承乾微微摆手。

    张大安转身快步离开。

    很快,左臂上缠了一圈白布的李文暕,便脚步踉跄的进入殿中。

    李文暕在大殿中央直直的跪了下来,然后神色悲戚的叩首道:“陛下,阿耶,阿耶,没了啊!”

    “什么!”李承乾顿时忍不住的站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着李文暕说道:“你再说一遍!”

    李文暕叩首道:“兄长连夜派人从长安传信过来,阿耶昨日午睡之后,就再没有醒来,家人也不敢打扰他,后来才发现是……陛下啊!”

    李承乾站在那里,直直的站着。

    眼眶无声的湿润了起来。

    襄邑郡王李神符,太祖皇帝李虎幼孙,高祖皇帝李渊堂弟,淮南王李神通亲弟。

    高祖皇帝三代内年纪最小,却活的最久。

    是李承乾五服以内,最后一位叔祖辈的人物。

    他没了,就意味着高祖那一辈的人物彻底凋零了。

    接下来的那一辈,便是李承乾他父皇那一辈。

    实际上的宗室最长者,成了荆王李元景。

    李承乾瞬间回过神来,看向李文暕,低声说道:“公叔节哀!”

    “陛下!”李文暕轻轻抽泣,整个人,难以缓过来。

    “公叔回去收拾吧,今日就赶回长安,朕赐你金牌,一路通行。”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叔祖多年来坐镇宗室,内外咸服,与朕助益极大,传旨,赐叔祖谥号为恭,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献陵。”

    “臣谢陛下!”李文暕哭泣的叩首。

    李承乾抬头,继续说道:“如今天下大水刚退,朕无瑕分身返回长安,朕会让太子代朕去吊唁的,另外,诸王之中,距离近的,有空回去的,就自己跑一趟,若是距离远的,政事繁忙的,就让子孙代替跑一趟便是,告诉叔祖,不要怪朕。”

    “天下治理才是宗室最重,阿耶正希望陛下如此。”李文暕躬身行礼。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公叔起来吧,逝者已矣,生者当看向前路,公叔这两年守孝在家,帮朕看看宗室之中,有无可堪用的年轻一辈,明年三月,朕要安排一批宗室子弟进入朝中。”

    “臣领旨。”李文暕感激的拱手,他明白,皇帝这是在为他家中的后辈考虑。

    他需要守孝三年,而他家中的孙辈,基本百日就可以除孝了。

    李承乾收回目光缓缓的坐下,看向李文暕道:“公叔走吧,越早走越早返回长安,到了,替朕先敬上一炷香。”

    李文暕能够清晰的听到皇帝话音当中的颤抖,他再度忍不住湿了眼眶,拱手道:“是!”

    李承乾侧过身,摆摆手,李文暕这才拱手告退。

    ……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轻轻地仰着头,看着上方的悬下的金龙,神色感伤。

    “陛下!”唐俭的声音从丹陛之下传来。

    李承乾回神,看向唐俭道:“如何了?”

    “陛下!”唐俭拱手,说道:“臣与于相,还有吏部侍郎商议,洛州都督应当调广州都督杜正伦回任,至于广州都督,调兰州都督杜凤举,左千牛卫中郎将席君买调任兰州刺史。”

    李承乾略微沉吟,说道:“三人各加散官一级,明年朝中就要东征,兰州和广州都需要保持稳定,暂时不做调动。”

    “喏!”唐俭,于志宁,还有李乾祐,全部齐齐拱手。

    只是低头之间,众人神色有些诧异。

    要知道,这些人可全部都是皇帝的嫡系亲信啊。

    皇帝登基三年了,怎么还不把人调回来?

    “至于洛州都督,朕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左卫将军郑仁泰,暂时检校洛州都督。”李承乾抬头,说道:“东征在即,兵员,还有粮草的准备,都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宿松县公最为合适。”

    “喏!”群臣齐齐拱手,他们有些想明白了,皇帝的目光落在了荥阳郑氏的身上。

    河南大族,唯有弘农杨氏和荥阳郑氏两家。

    调郑仁泰,能够用荥阳郑氏抵住弘农杨氏,同时又能调用荥阳郑氏的资源,在紧急时刻对朝中补足。

    好手段。

    不过郑仁泰不坐镇左卫将军……

    “对了。”李承乾看向侧边的刘仁轨,问道:“琅琊郡公现在在哪儿?”

    “回陛下!”刘仁轨拱手,道:“琅琊郡公现在在幽州,幽州水患不重,不日,琅琊郡公就能启程辽东。”

    “琅琊郡公到达军前之后,让苏定方立刻启程回来。”李承乾微微抬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