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承乾向前走上一步,然后才淡淡的说道:“如此错落,才能最大程度的稳定,同时又避免有人做大。”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恍然。 李承乾转身,说道:“大略如此,但具体细节,还需要尚书省和中书省,一起制定出最详细的方略来,越详细越好。” “臣领旨。”李勣肃然拱手。 “大体便是如此了。”李承乾抬头,说道:“朕亲笔写封信给吐蕃赞普,告诉他,只要他肯归降,朕依旧封他为西海郡王,藏王,治逻些城,保留治权,不掌军权,但前提是皇妹要安然无恙。” “是!”长孙无忌和李勣沉沉拱手。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朕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将文成,迎回长安来,朕当年亲自送她出嫁,如今亲自将她迎回,但若是她出了意外……” 逻些将会沦为一片血海。 长孙无忌和李勣面色凝重的躬身。 …… “八月了,秋收之后就回长安。”李承乾抬头,看着眼前的洛阳城道:“舅舅,传旨天下诸王,十一月初,朕要在武德殿问政太子和雍王,同时令徐王,韩王和霍王等长辈亲王,还有吴王,蜀王和蒋王等同辈亲王全部回京,朕同时也会问政诸王。” 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惊愕的抬头。 皇帝问政太子是去年的事情,说好了今年要问政太子和雍王,朝臣对皇帝教导诸子之法倍加赞叹。 然而便是他们也没有想到,皇帝的目的不仅仅是诸子,还有诸王。 这里面的意义就深了。 皇帝在约束诸王的同时,也会通过诸王察查地方那些在奏本当中看不到的东西。 甚至还会通过诸王所在的州县,查察四周诸州的民生和吏治之事。 以皇帝的细心,天下事很少有能真正瞒得住他的。 长孙无忌略微迟疑,最后还是拱手问道:“敢问陛下,此事将来会成为永制吗?” 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朕在的时候,可能会多行一些,但将来朕百年之后,太子能不能效仿,就看他对天下有多少掌控力,三代成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稍微松了口气,他最怕李承乾借着大胜之威,强行做些什么,没想到皇帝的步子依旧很稳。 李承乾转过身,看向嵩山方向,轻声道:“今秋一战,吐蕃灭国已在指望之间,之后便是治理地方,封禅嵩山,舅舅,英国公,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是!”李勣和长孙无忌同时躬身,低头的时候,两人神色凝重。 他们能够听得出来,在封禅之前,皇帝要做很多事情,以此来加深自己在天下间的威信。 这实际上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但很多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出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