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将变-《山上种田那些年》


    第(3/3)页

    “两渡口……”

    严崇岳听在耳内,神色终于平缓了一些,不过很快他又发话,问起了十一散关中小春江的事。

    “李将军与陈佑将军正在收尾。”

    嗯,他点头,心中却是难掩沉重。

    这一次伪齐突如其来的犯边实在出乎所有人意料——并非对他们的到来感到意外,天日灿烂,少了雨水阻隔,对有着大批骑兵的伪齐而言正是好机会,严崇岳以及众将都对此清楚,然而对方冲击的地方却不在料想中。

    本以为直面九峰的光同将首当其冲。

    或者四大关为佯攻,兼以发兵强取守备相对较弱的散关,届时破关而入再欺压四方县府,搜刮掳掠一番。

    他们为此商讨几日,考虑多种情况后提出诸多应对办法。

    结果……伪齐根本不与正面交锋,而是借道了远离关隘的笃竹县,等线报收到眼前,敌人已经打到了武州边上!

    离京师不过四百里!

    满朝惊怒,惊的是莫名其妙在自家地盘出现一支上万人的伪齐兵马,怒的是敌人都打到家里边儿了边关几万人甚至没能反应过来。

    那时候严崇岳已经意识到不对,纵然朝廷不断催促分兵保卫京师,一框框的弹劾奏章飞如雪。

    他依旧命令各关口严加防备。

    并将一部分人手调去了小春江、两渡口等散关——这位经年老将察觉到对方的预谋,仅仅万余人绕开边防去到武州,看似大患,实则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朝堂上的那些人顾念着州府中身家性命,加上敌人临近,几百里地一日两夜就能奔袭而至,于是鼓噪不安。

    但自南疆北上的严崇岳知晓京师周边其实还有不少驻军,加上沿途各个城寨的兵卒,再如何武备松弛、颓废不堪,都不至于让对方在腹地中放肆下去。

    “侵掠如火、转战如风……这支军马即便攻下了京师,也决然守不住。”

    意图似乎很明显。

    调虎离山?还是围城打援?

    他心头估算,河间的兵力已经是难得的精兵,若被两头牵扯,分而攻之……

    是夜,小春江果不其然被袭击。

    同样是万余人,更有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先起火把袭击了一侧的哨塔,吸引了斥候后,主力竟不惧半渡而击的危险强自渡河到正面,两方对接。

    李夔一奋勇,然而思虑有限,布防不足,若非安排协防的将领及时赶到,这位恐怕已经埋骨江边。

    大帐中。

    严崇岳听得众将你一言我一语将近日的情况汇报,眉头紧锁。

    小春江交锋的同时其余几处散关或多或少被敌方斥候侦查,连带四大关也有兵马出没,只是未有攻打。

    他隐约觉得其中似乎还隐藏着一些谋算,对方不可能不清楚放入关内的万人有去无回,更不至于期望未曾分兵的情况下仅靠这么点人就拿下所有关隘。

    梁齐对峙快有一年,两方都清楚对方在关隘的布置。

    真要夺关,与其费心费力在腹地搞风搞雨,不如直接南北同击,让他们腹背受敌。

    再者,以他镇南大将军的身份,在外有所不受命,凭这些干扰就想要让他分出手中的兵力,实在过于苛求运气。

    千虑一失么……

    似乎没那么简单。

    就当他还在为那一万人到底为何能绕过防线出入境内,又为何自己往重重包围中深陷进去的时候,有人从外走进,却是他麾下谋士,抱着一叠信纸,有些忧虑。

    “大将军,宿州衙门来信,说是几地起了乱民。”

    “乱民?”

    严崇岳一愣,甚至没回过神来,河间地都打成这样了,百姓十不存一,要么流离失所奔逃于外,要么埋骨路旁,还有乱民能汇聚?

    思绪电转,老将猛地色变。

    恰是这时,一卫士慌张奔来。

    “报!”

    “伪齐陈兵三万,攻光同!”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