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谁在替死人闭嘴-《痕语者》
            
            
            
                
    第(2/3)页
    第三辆——车牌云J·8K321——采样仪刚接触油渍,屏幕瞬间跳出高匹配提示:Kronos-9,匹配度99.3%。
    宋昭眼神一凝。
    他绕到车尾,目光扫过排气管夹层。
    一道新鲜的胶封痕迹引起警觉——像是有人匆忙封住了什么。
    他从工具包取出热风枪,调至低温档,缓缓加热胶层。
    胶质软化,裂开细缝。
    他用镊子轻轻剥离,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微型存储卡露出一角。
    取出,插入便携读卡器。
    屏幕亮起,一段模糊视频开始播放:
    昏暗的房间,金属舱体泛着冷光。
    一名男子被固定在担架上,面容憔悴,但眉骨、鼻梁轮廓清晰可辨——陈砚亭。
    两名穿白袍的人为他注射镇静剂,手臂上静脉塌陷。
    镜头扫过舱体侧面,一张标签贴在玻璃上:
    项目:回声
    状态:稳定休眠
    唤醒协议:待授权
    视频戛然而止。
    宋昭盯着那两个字,心跳如锤。
    回声?
    他抬头望向远处灰蒙的天际,仿佛听见某种低频震动,从地底传来,穿过钢筋水泥,直抵耳膜。
    有些声音,死人不会说,但系统会。
    而“回声”,或许从来不是为了终结,而是……等待被再次唤醒。
    下午五点十四分,古籍档案馆修复室。
    窗外暮色渐沉,玻璃映出林晚低垂的侧脸。
    她指尖轻抚一页泛黄的档案复印件,纸面印着沈巍基金会内部通讯录的加密附录——代号与项目名称交错排列,像一张无形的网。
    她的目光停在“回声 - 07”条目下,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声波共振频率匹配完成,宿主神经适配率83.6%”。
    回声。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镜片上浮起一层薄雾。
    这不是第一次见这个代号。
    三天前,她在整理民国时期江城防疫站旧档时,偶然发现一份被夹在账本中的加密备忘录,使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教会医院流行的音韵替换法——以五线谱音符对应字母,用音高变化隐藏信息。
    她翻出那页译文,指尖在两份文件间来回移动。
    基金会文档中的“回声”,在旧谱系中对应的是“回声”——而“生”字在古音中读作“sheng”,与“省”“醒”同音。
    更关键的是,“回”在音律密码中常作“返始”解,意为“自终而复起”。
    她的呼吸一滞。
    这不是简单的项目命名。这是仪式性的宣告。
    她迅速调出基金会近三年的人事异动表,筛选出所有曾调往“生物伦理委员会”或“应急医疗响应组”的人员,再交叉比对公开讣告。
    七人,五年内相继“因病去世”,平均年龄六十九岁,死因清一色为“突发心源性休克”或“脑干功能衰竭”。
    可奇怪的是,七人中有五人曾在去世前三个月内接受过沈巍基金会赞助的“老年神经健康评估计划”。
    她打开手机,将“回声”的译解结果连同名单发给唐雨柔。
    ——同一时刻,法医中心病理档案室。
    唐雨柔正站在高倍显微镜前,屏幕上是一张脑组织切片影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