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尸声》和《识骨之途》两部剧多少带些刺激和惊悚,《18岁那年》则一路平平淡淡,以至于剧集最终热度破16000的时候,不少业内人士都坐不住了。 没追过《18岁那年》的特意把这部剧找出来研究了一遍,分析它能火爆的原因。 “……温馨是《18岁那年》的主题,剧集篇幅虽然不长,却写尽了平凡人生活中的点滴。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的视线始终被黄路宁牵引着,希望他的改变能有意义,希望爱他和他爱的人能够幸福。” “电视剧未必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有打动人心的点,大结局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可我脑海中依然在回味黄路宁一家人相处的日常。” “结局太温馨了,让我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体会到了一点暖。” 多数网友的点评虽然不够专业,却给人一种感觉——黄路宁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某一个人,这个人回到过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细细说来,那也不是什么巨大的改变,没让地球停止转动,没让科技一日千里,可在看到这个人故事的日子里,心总是暖洋洋的。 “我爱陆小狗演的每一部剧!” “现在《18岁那年》是我心里的top1了!” “对比《18岁那年》和《旭日初升》,选对演员真的不一样。” 《旭日初升》惨败后,剧组忙着甩锅给金木,谁都不想为剧集的失利负责。 客观来说,《旭日初升》的剧本绝对不比《18岁那年》差,甚至金木为前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后者更多。 可结局却截然相反。 不止如此,就算《18岁那年》大爆了,剧组上下也没有人抢功。 穆迁在微博里感谢金木的创作,感谢陆煦、韩霄和周琳等演员的努力。 金木则感恩演员们把文字转化为深刻的故事。 正在《诡诈》剧组拍摄的陆煦则写了一篇关于黄路宁的长文,他说自己先被《18岁那年》的故事打动,之后才发现这个剧本是金木创作的。 “平凡角色演绎的难点在于距离感,我一直设想,黄路宁是生活在我身边的某个人,某天我下楼吃饭,会遇到在隔壁饭桌狼吞虎咽的他,会遇到他地铁角落打盹的他,也会遇到因亲人的离世而泪流满面的他……” 陆煦很少写出这么感性的文字,这条微博发出来之后,立刻被《18岁那年》剧组其他人转发了。 “我超爱黄路宁的!” “作为观众,喜欢的角色被演员如此珍惜,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再想想隔壁《旭日初升》,我都不想说……” 《旭日初升》都是很久之前的剧了,可就是因为和《18岁那年》的几位主创都有关联,剧集又被拉出来批了一顿。 某家营销号甚至还取了“同一编剧、不同演绎”这个标题,把陆煦和顾思年的演技进行对比。 可以说,对比相当之惨烈。 顾思年气到摔碎了几个杯子:“到底有完没完!” 他也就《守望者》和《旭日初升》两部剧扑了而已,好像他这辈子都被打上耻辱柱了似的。 “我再扑,也没有《侠客》扑吧?”顾思年发起了牢骚,“这热搜会不会是野海经纪买的?” 以顾思年对陆煦的了解,陆煦基本不会干这种事,他的经纪公司飞扬演艺则未必,不过眼下《18岁那年》正火,剧集自身的热度就足够了,没必要通过踩《旭日初升》提升影响力。 《旭日初升》好歹也是金木的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