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同时他也更加坚定了改变自己重文轻武的国策,他要让他后世的子孙们也去习武,让他们在作为皇帝的时候也有足够的魄力。 赵祯看着天幕上的评论,他也有些无法相信,他的后辈们竟然如此的不要脸,把自己灭国的责任竟然都推脱到那王安石身上。 以期望如此,就能瞒过天下的百姓,减轻自己身上的罪孽。 然而他们好像忘了,每个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清清楚楚的知道每个人的过失,只是他们作为社会的底层,并没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风雨飘渺的大树:那时候的宋朝可以分为三派,改革派王安石,保守派司马光,流放派苏轼。》 《秋天不回来:苏东坡:其实最惨的还是我[捂脸](苏东坡最开始觉得王安石变法激烈,结果被王安石贬。后来司马光不变法了,苏轼觉得还是需要一些变法,但不能太激烈,结果被司马光贬[泪奔])。》 《柳暗花明:不过王安石的三观真的很正,就算政见不和,他对落难的苏轼还是出手相救。》 这…… 各朝代的百姓们看到天幕上的评论,他们很是好奇的苏轼是谁?竟然这样的倒霉。 不过当他们看到为什么倒霉的时候,他们又有些逐渐的理解,为什么那苏轼会一直被贬。 如果他们是掌权者的话,只怕也非常的不喜欢苏轼这种人,毕竟的苏轼实在像墙头草。 不过各个朝代的百姓们也明白,苏轼并不是墙头草,他只是对事不对人,也更期望朝廷的政策,是能够让大宋富裕强大的。 各朝代的大臣们看到天幕上说王安石三观很正,就算遇到那中间不和的人,在对方落难之后,也会伸出援救之手,他们心里都很是沉默? 这种行为,如果换成他们的话,他们是做不到。 而身在官场上,那是看不到的战场,对于对手这样相救,只怕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很好。 如果他们遇到对手,更多的是恨不得捅对方刀子,让对方失去一切。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