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曾经的南阳郡,毕竟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人口大郡,除了冀州渤海郡,天下基本上没有别的郡能与之比人口了。 所以哪怕经过多年的破坏,如今还是有相当剩余人口的,宛城被刘表控制的那些年,更是得到了休养生息,曹刘在荆北开战前,南阳做不到一百万人口,但大几十万绝对还是有的。 最终,曹操初步核算后,认为最多可以从南阳郡迁出总计十五万户人口,以减少南阳郡“沦陷”后的损失。 这一招,倒也跟历史上曹操在预知无法拿住汉中后、迁走汉中人口再放弃,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这十五万户,有十万户争取迁到雒阳所在的河南尹——也没必要迁到雒阳腹地,可以就近翻过伏牛山,安置在轘辕、太谷、伊阙三关的北边,就近恢复荒田开垦,为三关的驻军长期提供屯田。 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河南尹与南阳郡交界的雒南三关,很有可能成为曹刘两军长期对抗的最前线了。 这样短途的迁徙,总路程普遍在一百多里到三百里之间,哪怕走陆路,百姓也不至于太痛苦、路上死亡逃亡太多。 剩下的五万户,大约有两到三万户,尤其是那些南阳盆地西北侧的百姓,可以就近撤入武关道。 武关道就是连接宛城和长安之间的一条秦岭谷道,南北两侧都是秦岭山脉,中间有丹水河谷。 当年武关也是“秦之四塞”之一,防的就是楚地的南阳威胁关中。现在曹操把南阳的一部分百姓挪入武关道的商洛、蓝田等县,也可以就近为当地驻军提供屯田,也全部进行军事化管理,增强长期防御战的潜力。 最后还有两三万户,主要是南阳郡最东北角、靠近桐柏山区的。那就直接翻越桐柏山,撤入许都所在的颍川郡。 具体来说,就是把南阳的博望县、新野县等地百姓,撤往颍川郡一侧的叶县、昆阳、定陵。 这个路线,基本上也是当年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前的行军路线,非常稳妥—— 当年东汉的立国之战昆阳大战,刘秀就是带着刘玄的军队,从南阳往东北攻打,经博望、叶县翻越桐柏山,抵达昆阳、定陵。然后王莽的新朝大军从颍川郡腹地南下,跟刘秀在昆阳决战。 曹操此次撤离人口,也兼顾了一项原则,那就是尽量就近,减少折腾损耗。南阳各县,有的靠近河南尹,有的靠近武关道,有的靠近颍川郡,都尽量往离得最近的方向疏散。 当然,这十五万户的迁徙计划,也不代表都能顺利抵达。因为肯定有一部分百姓不想迁徙,会趁机逃亡,甚至暂时在山里隐匿,等将来刘备的军队打过来,他们再回归故乡。 这种事情,占比少的话能有两成,多的话可能三四成,曹操也没办法。他本来也没打算把南阳郡彻底撤空,那些老弱病残他原本就打算留下不管的。 至此,整个迁都以及配套的撤退计划,就算是做完了。 事情谈妥之后,曹操也没心情留人,就让他们自行散去。 司马兄弟地位最低,也最后离开。 直到出门之前,司马朗都没有流露出任何想教训弟弟的意思。但刚出相府上了车,没了外人,司马朗的脸立刻就垮了下来。 “二弟!你今日为何要抢先开口、劝丞相迁都长安!你会不知道董卓当年的暴行?这种事情,是提都不能提的!而且还进一步得罪了荀令君!你原本不是这么不谨慎的!” 面对大哥的责备,司马懿也不好多解释,只是淡淡地说:“我看荀令君如今越来越满口大义道德,也未必就有多忠于丞相了。不迁都还好,迁都之后,我怕他和丞相的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大—— 自古迁都哪有不死人的?董卓迁都,人口折损百万。丞相就算温和一些,但是南阳那边迁移撤退的百姓,肯定也会有相当死伤。 荀彧太爱惜羽毛了,他不希望这种残民以逞的事儿跟自己扯上关系,就只肯站在高处指指点点。如果他都摆出一副不肯干脏活的架子,难道要丞相亲自去担干脏活的骂名? 所以,我们还不如一开始就表现得只考虑军事,不懂政务大义。这样既显得愚忠于丞相,又能跟荀彧划清界限。 到时候荀令君执行迁都和撤南阳百姓时,一旦出了波折,怪找不到我们头上。 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是反对他的计划的,他只能找支持他计划的人去执行。” 司马朗听了二弟的分说,略一思忖,也不由打了个冷颤。 二弟才刚刚出仕几年,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司马家向来以信义持家,父亲司马防还曾是曹操出仕之初的恩主、当年举荐刚刚二十岁的曹操当过雒阳北部尉。 咱们全家好好做事、不要掺和那些恩怨斗争的浑水不就好了?为何二弟要忙着选边站呢?他实在不能理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