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孟子和孟子左右互搏-《舍弟诸葛亮》
            
            
            
                
    第(1/3)页
    诸葛瑾把出经学卷子的任务,外包给了二弟和他的团队后,章武元年的首次科举大业,就再无堵点。
    各方利益关系都被打通捋顺摆平,只等着最后考试。
    眼看三月初一的大比之日就要到了,各方想要大展拳脚的士子,也都憋着一股劲。
    这里面其实有不少人都是权贵子弟,也不完全指着这次考试来做官——诸葛兄弟虽然倡导了科举制改革,也凭借科举全面渗透了察举,但目前为止,科举制还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毕竟在此之前,连察举制也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径,皇帝或者诸侯看上哪个人才了,特事特办随意拔擢,也都是有的。
    原本历史上,隋唐出现科举制后,科举也一样不是唯一的出仕途径,还有很多走后门攀关系的旁门左道,一直花了三百年的时间,到宋朝的时候,才算是把其他左道堵得差不多了。
    所以,诸葛兄弟搞的科举,至少几十年之内,也未必能完全堵住左道。那些权贵子弟之所以还那么热情,完全是因为自负,想要证明自己。
    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未来科举制越来越占主流,肯定是大势所趋。有诸葛兄弟力推的事情,肯定能越办越好。
    既然如此,百年后,千年后的史书,总会记载和强调科举最初的源头。如果能在第一届里考个好成绩,那说不定就青史留名了。
    很多权贵子弟是自负学问不错,要搏这个留名,才如此发奋应考。
    ……
    这天转眼已经是二月底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正式开考了。
    考场已经建好,所有的考官也都提前一天进场,当晚被要求住在考场里,因为他们要提前做些准备,检查卷子之类,而既然看到了卷子,就不能放他们再回去了,以免泄题。
    诸葛瑾有大把的后世科举筹办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安保和保密工作方面,绝对是走在前列的。
    想要作弊的人,大多还没积攒到经验;
    防作弊的人,却已经有上千年的经验了;
    这还怎么作弊?
    考场就设在雒阳太学北边,朝廷新征了一片地皮,一部分是之前战火中被焚毁破坏的太学后院,加上周边一些之前被破坏的民房。
    其中一些当时依然坚挺在其间的住户,也被诸葛瑾提前差人好说好话、给补偿搬迁走了。
    新的考场造得比较宽敞,诸葛瑾也充分考虑到了对考生的人道关怀,确保每个隔间至少足够躺平睡觉,要比后世扶桑的胶囊旅馆大一些(当然也不会上下多层堆迭,只有一层平铺)。
    桌椅被褥也都要配齐,都是朝廷提供。但被褥只提供单层的,并没有填充物,避免夹带缝东西进去。考生晚上只能不脱衣服睡、在衣服外面额外盖这层薄被。
    后世科举当然是要搜身的,汉朝时士人的地位比宋明高得多,自尊心也强得多,这种事情肯定不行。所以诸葛瑾换成了让考生们进考场前集中洗澡,官府提供换的衣服,笔墨纸砚也是官府统一提供,把夹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为了这事儿,诸葛瑾还让人在太学里修了个几丈高的水塔,上面的储水池非常巨大,还有巨大的灶台和烟囱,在进考场前把整个水塔的储水烧热。
    再用管子接到考场入口处的浴室,在管子上戳出大量小口,靠水位落差的自然水压供热水集中淋浴。
    为此,一些见识过或者听说过当年汉灵帝时奢靡宫廷生活轶闻的老儒,都纷纷表示司徒这次实在是奢侈,居然搞类似于当年十常侍之一的掖亭令毕岚鼓捣的“水法”,
    不过当年毕岚搞的“给排水工程”,是给灵帝个人享受的,今天诸葛司徒是给天下读书人享受的。能洗上自动出热水的淋浴,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了。
    大家一开始说得很清高,洗完澡后浑身一舒坦就不谴责了。
    既然衣服都不许穿自己的,吃喝当然也不允许自带,官府直接提供小米粥、咸菜、面饼和饮水,不提供肉食也是怕有人饮食不习惯拉肚子,在考场里不好维持秩序。而面饼米粥咸菜这些,是谁的肠胃都能适应的。
    三月初一当天一大早,足足近千人的考生,就在太学门口排队,很快一批批进场洗澡换衣服,然后考试。
    因为这次要求的是只录取成绩前两成的人,所以各郡察举上来的备选人数,也比往年的孝廉、茂才这些多了四五倍。
    原本每个郡二十万人可以举一个孝廉,这次相当于是放宽到五万人就举一个,但举上来的最后还要用分数线刷掉八成。
    大汉有几千万人口,哪怕战乱年代人口持续暴跌,但南方经过刘备的治理,十几年没被打了,人口恢复很快,蜀地人也多,如今天下刘备控制区内加起来,至少还有两千来万人口。
    如果五万人举一个,孝廉一科就有四五百个考生,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察举名目,七八百人还是有的,边远郡还有优待,全部加起来可不得近千人考试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