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奇谈怪论-《傲唐》
第(1/3)页
话虽然这样说,杨晞还是承认了朝廷发动这次战事确实有点仓促,
“岳父大人,此次从提议到决定出征,时间是挺快。再加上战力最出色的各路大军一直在北方征战,南方的情况他们不熟悉,此次出征需要征集的是南方的军士,所以在这样情况下,要马上对南诏发动战事,确实很匆忙。但朝廷并没下达对南诏攻击的时间,准备工作可以慢慢做。我们这样慢慢做准备,说不定可以给南诏以更大的威压,让他们全国上下都在作战时的准备,要是这个时候,其国内出现动荡,说不定就是乱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甚至我大军组建好,开往前线之时,南诏军队就会闻风而降。这场战事并不要急于结束,可以慢慢来,拖上几年也没事。反正我大唐现在挺富裕,拖的起,但南诏就拖不起了!”
(感谢怀玉**书友的月票!)
----------------
因为支持对南诏开战的言论占了上风,皇帝李隆基也做出了对南诏发动战争的决定。
朝廷在十月初下诏成立洱海道行军部,以武部侍郎高适为洱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改任左卫大将军的王思礼、右领军卫大将军李福德为副大总管,将兵十万,讨伐南诏。
在朝议通过对南诏的征战决议后,李隆基曾有诏令下给南诏王阁逻凤,令其除国内附,亲自到长安来请罪,解释为何附于吐蕃,与大唐对抗的事。不过南诏王阁逻凤在接到诏令后,并没有依朝廷令除国内附,更没有亲自到长安来请罪,只是回复了一份文书。文书中解释了依附吐蕃的原因,说是因为吐蕃兵威所逼之故才那样的,并表示愿意世代与大唐交好,不再起兵戈云云。
要是换作以前,南诏王阁逻凤这样的回复也可让大唐的君臣接受了,但现在吐蕃已经被灭了,再因为有此前的数次出征南诏的兵败,宰相韦见素等人并不卖南诏的账,一再向皇帝李隆基建言,要彻底平定南蕃,将南诏地纳入大唐的治下,免得留有后患。最终李隆基同意了举大军讨伐南诏。
在杨晞的建言下,高适也数次上表请求,率军出征,杨晞和郭子仪也为其说好话,最终李隆基同意了以高适为洱海道行军大总管,令其率王思礼、李福德、陈回光、郝廷玉、李抱玉等将为分总管,举十分精兵,讨伐南诏。
大唐朝堂上的关注度再次集中到将要起的战争上,许多官员都在为此努力准备着。
这场战事能进行,其中杨晞的功能不可没,他通过多种渠道去说服李隆基,最终李隆基同意了对南诏的开战。杨晞“以战养战”的理论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朝廷及百姓不会因为对外战争而加重负担,许多人反对也没有太多理由了。
要是再抓个十万八万南诏俘虏来,那大唐的许多基础建设也不愁没有劳力了。
杨晞虽然觉得频繁起战事会让朝廷在赋税方面的任何加重,但他依然期望有战事发生,这样朝堂上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对外战争上去,那朝中的争斗肯定会少一点,不然他守孝时期日子挺难过的。
他不想在他守孝这两年朝堂上因为派系斗争及皇储的问题发生争斗,甚至争斗的很激烈。
在朝廷下达了征战的诏令后,杨晞也亲自过去向高适道了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