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棉稻轮作】-《朕》


    第(2/3)页

      回到船上,继续南下。

      李自成找到牛金星,不吐不快道:“南京那赵皇帝,真是神仙转世不成?这等机器也造得出来。棉纱能纺这么快,天下人哪愁没有衣穿?”

      “是啊,真真是神仙转世。”牛金星同样震撼不已。

      他们两个的眼界,都只能看到蒸汽机的好处,还无法考虑到对小农经济的破坏。

      等到二人路过扬州,这座仅次于南京的城市,他们已经变得有些麻木,进城之后傻愣愣看着眼前的一切。

      二十多个蒙古青年,距离他们不远,也在望着扬州街市出神。这些都是蒙古首领的嫡长子,要去南京读大学,同时也相当于人质。

      接下来的路途,李自成和牛金星都不再说话,他们实在不知道还能说啥。

      随行的年轻人却更加兴奋,他们的父亲都是大顺将领。他们的童年,多在山陕渡过,少年时代一直住在河套,越往南边越刷新他们的三观。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未来愈发期待,梦想着军校毕业做军官,然后立功升迁做大将,到老了就回南方大城市享福。

      ……

      南京,紫禁城。

      劝农司的陈希颂,带着一个年轻人来觐见皇帝。

      年轻人叫许进,还不满三十岁,是劝农司江南所的所正。

      许进似乎不善言辞,拜见皇帝之后,便一直不吱声,只把一份实验报告交上去。

      劝农司江南所的农业研究员,足足在江南观察总结了十年,终于搞出这一份总结性报告。

      没有虚头巴脑的词汇,通篇都在用数据说话,总结棉稻轮作的防治病虫害效果。

      棉稻轮种之法,明代中后期就已在江南出现。

      虽然搞不明白原理,但农民还是发现,两年棉花、一年水稻,这样轮着种植是最合适的。

      用《农政全书》的原话来说,便是: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

      翻译成白话便是:两年棉花,一年水稻,可以蓄积土壤肥力,还能防治病虫害。

      不过嘛,随着明末江南饥荒,以及防治技术的发展,这种水稻轮作已经乱套了。饥荒之后,纷纷改种水稻。而纺织商人,又疯狂诱惑农民一直种棉。

      还有一些州县,则是不知道棉稻轮作的好处。

      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是真的发达。即便是几百年后,农业专家使用科学方法试验,折腾半天发现还是古代的“两棉一稻”最好(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

      且看一组现代科学试验数据:

      第一年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1.3%—3.8%。

      第二年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3.9%。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