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什么道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佾修若有所悟。 赵骏点点头道:“也可以称为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认识论。” 佾修含笑道:“知院独具慧根,令老衲望尘莫及。” 赵骏却笑道:“容我再问大师傅几个问题。” “知院请说。” “你说佛是好是坏?” “佛劝人向善,自然是好。” “这一点我也赞同,但有人说佛超脱一切,无欲无求?” “或许吧。” 佾修摇摇头道:“老衲不是佛,自然不知道是否如此。” “既然没有超脱一切,无欲无求,又怎么是佛?” “正如老衲刚才所言,老衲也不知道佛是否如此,世人这么说,或许佛便是如此,佛在人心中。” “好一个佛在人心中。” 赵骏大笑道:“大师傅确实是得道高僧,说话滴水不漏,令我找不到破绽啊。” 佾修双手合十,花白的山羊胡在风中摇动,轻声说道:“知院的话蕴含佛理,亦是令老衲难以琢磨。” “那我也就不跟大师傅绕弯子了。” 赵骏坦言道:“既然佛在人心中,那人们又为何供奉佛?让佛拥有这金身,拥有这满山的豪宅,如此多的田地?” 佾修面色如常,回答道:“佛不在意金身,只是弟子们为佛塑金身。佛不在意的宅邸,只是弟子们为佛像做容身之所。佛也不在意奢靡的生活,只是弟子们需要田地。因而佛的金身是弟子与供奉的香客敬佛而来,宅邸也是弟子与香客敬佛修建,田地则是为了弟子们能够衣食无忧,从而可以宣扬佛法,传承慧命,令佛的教诲常驻人间。” “挺有道理的,少林寺有得道高僧,这里也不是伪佛秽僧之所。” 赵骏点点头道:“只是大师傅,你知道大宋为何让天下人纳税,即便权贵,即便士大夫,亦是为国家出力,唯独僧侣可以不用纳税吗?” 佾修说道:“朝廷怜我出家人,是僧侣之福,亦是国家之恩德。少林寺愿意为大宋念经祈福,愿国家昌盛。” “你倒是会顺杆往上爬。” 赵骏笑道。 佾修双手合十,又行佛礼道:“阿弥陀佛,贫僧只是肺腑之言。” “朝廷无需僧侣纳税,是因为朝廷尊重每一位百姓的自由信仰和对佛家与道家的敬重,所以允许百姓供养佛道,也无需纳税。” 赵骏说道:“但大师傅也应该明白,若是做和尚与道士的人多了,无人耕作田地,无人缴纳税赋,则国家必定衰败,所以朝廷也对出家人的资格审查严厉,确认无误之后,才会发放度牒。” 佾修说道:“朝廷良苦用心,贫僧自是知晓,因而每次有人来寺里出家,亦都是斟酌再三,不敢有所妄动。” “那大师傅又知道,为何武宗灭佛之后,其余宗派式微,唯独禅宗能够延续到大宋,并且声势日大,在当今天下,十座佛寺,至少有八九座属于禅宗?” 赵骏又问。 佾修略微沉思片刻,回答道:“因我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你们亲民!” “亲民?” “不错。” 赵骏笑道:“其它宗门往往走的上层路线,依附权贵,自己不事生产,只为权贵提供服务。而禅宗向来都是不畏生产,不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下地干活,故禅门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流传。” “且自萧衍及武则天后,禅宗陆续增加了慈幼、养老、治病、歇脚等亲民义务,与民众友善,这是朝廷赞扬的举动。因而禅宗能够在唐武宗灭佛之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他说道:“简单来说,就是禅宗的教义和走的路线是民众路线,让天下百姓接受你们的教义和思想,从而让你们脱颖而出。” 佾修有些话和词义没听懂,但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细细琢磨赵骏的话,一时竟有些惊为天人,看向赵骏上下打量片刻,最后感慨地说道:“知院已明心见性矣。” “只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罢了。” 赵骏笑了笑。 佾修的态度愈发恭敬起来,说道:“知院佛缘深厚,令老衲惭愧,与知院相比,老衲这佛法修得远远不如。” “大师傅过谦了,你的佛法很是高深。” 赵骏又问:“不过大师傅知道为何我今天会站在这里与伱论说这些吗?” 佾修沉默片刻,低声说道:“还请知院相告。” “因为我见不得你们拥有这么多田土,却不纳贡赋。见不得你们有这么多青壮,却不为劳役。见不得你们享受世人的香火供奉,却只是在寺中参禅念经。” 赵骏淡淡地说道。 可这每一句话,都让佾修浑身一战,最后竟有些颤抖起来。 老者再也不是原先那种古井无波的表情,唐武宗灭佛历历在目,纵使是出家人,面对世俗朝廷的力量,亦是难以抗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