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任务期间遭遇到了刺杀,但王安石冷静指挥,破坏了将门勋贵的阴谋,功劳不小。 当时赵骏还亲自接见了他,给予他鼓励,并且当着他的面,要直接宣布任命他为从六品监察御史行里。 北宋时期地方按照地域、人口大小,有县令、知县之分。 景佑改制之后就重新划分品级。 其中县令一般在正九品到从七品之间,而知县最低都是正七品,四京县令更是正五品。 王安石由于是状元出身,观政半年之后,直接被任命为正七品的鄞县知县,升御史为从六品御史,也算是正常升迁。 但一個地方知县与朝廷御史台的御史,权力区别就像后世一个地方县长,和中央某监察室某审查调查处处长一样,都是正处级,权力却天壤之别。 并且有功劳加上正常升迁,这也不算是越级提拔。 可没想到王安石却以祖母年事太高,不希望离开江南西路地区太远为由,拒绝了赵骏给他提出的升迁任命。 无奈之下,赵骏就只能给他安排舒州通判。 舒州就是后世安徽潜山市,离王安石的老家比较近,而且也是从六品,符合升迁要求。 唯一可惜的是相比于御史拥有弹劾、纠察百官的权力,一州通判显然权力要小得太多,双方之间,完全没有无法比较。 但王安石甘之若饴。 三年任期满后,祖母也病逝了,由于出色的政绩再加上王安石确实是个人才,赵骏还是想把他调到中央来。 没想到他依旧拒绝,说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于是就只能按照常例,从通判升知州,调去了歙(she)州,也就是后世安徽歙县。 今年是王安石当歙州知州的一年半,本来当得挺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终究被一纸调令调到了汴梁。 不过这次他接受了。 因为朝廷把他从知州位置上撸了下来,改为了正七品的巡查御史,降了足足五级,他自然也就没有了理由拒绝。 听到他的话,赵骏笑道:“挺好,你这个小同志觉悟很高嘛,伱十九岁中状元,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八岁,在这个年纪没有少年得意,而是戒骄戒躁,沉淀自己,这份心境很了不起。依我之见,很多年龄比你大,跟你同期乃至前几期的进士,都不如你啊。” 王安石沉声道:“下官并不觉得年少高中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下官只知道,是天下父老在奉养我们,我们所图就应该回馈报恩于他们。” “不错。”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调到开封来吗?” “请知院相说。” “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的人,而这恰好是我看重你的一点。” “下官惶恐。” 王安石忙道。 “不用谦虚。” 赵骏摆摆手道:“你知道在你这个年纪应该做什么吗?” 王安石想了想道:“当为民请命。” “不是。” 赵骏摇摇头道:“这不是你现阶段该干的事情。” “那是?” 王安石不解了。 在他的理念里,当官,不就是为民请命吗? 然而赵骏却道:“若我告诉你,并且让你现阶段应该怎么做,你会听吗?” “若知院说的下官觉得有道理,下官愿意。” 王安石道。 “很好。” 赵骏更加满意了。 不盲从,也不因为对方是最高级别长官而唯唯诺诺。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最好的品质。 因为唯唯诺诺的人虽然用得顺手,但却不可能成为他需要的人才。 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了听令,又怎么可能分析出国家弊病,去寻找办法解决呢? 所以赵骏是把王安石当成宰相在培养。 哪怕他的年龄只比自己小七岁,不一定成为自己知院的接班人。 但至少在范仲淹、晏殊这一批人退下之后,政制院会有一个合适的帮手。 不然什么事情都要赵骏亲力亲为,科技发展要关注,财政状况要关注,教育事业要关注,国家计划要关注,实在是太累了一点。 “我认为在你这个年纪一定得先学习知识。” 赵骏说道。 “学习知识?” “不错,不是传统的儒家知识,而是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请知院明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