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轻松逆转-《盛唐风月》


    第(2/3)页

    你堂堂大唐天子,竟然把我扣在丽正书院,然后派人去我家书斋抄检!

    杜士仪暗自腹诽,却慌忙诚惶诚恐地举手一揖道:“陛下,臣绝无此意。臣状头登科,制举高第,释褐便得授万年尉,不满一岁更是超迁左拾遗,弱冠便得此殊遇,可说是旷古少有。然则臣长于世家,学于草堂,纵使曾经观风北疆,也曾见过民生疾苦,却不曾有过治理一方的经验,更不曾踏踏实实为国为民做什么事情。所以,陛下此次遴选州县刺史县令,臣得知之后,便不自量力想一求县令,只是奏疏已成,却不知道该如何呈递,心里有些犯难。”

    如果不是先看过杜士仪抄录的《史通》及其注解,再看到那求出为县令的奏疏,李隆基哪里会相信这些话,但此刻他却分毫不疑。想想杜士仪今年才不过二十出头,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拾遗补阙之中最最年轻,因而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心想往朝廷中枢钻,反而有治理一方的豪情壮志,这也可以理解,于是,他便词锋一转道:“既有此心,那缘何太龘子三番两次问学于你,你从不曾通禀?”

    “若是太龘子因私事问于臣,臣自当上奏于上。但太龘子从臣数月之前侍读于东宫起,虽三五rì就遣人来,可问的都是经史条目,所以臣只禀报过贺学士和徐学士,并不曾对他人言明。若是陛下容禀,臣可以复述太龘子历次所询经史条目。"

    见李隆基果然允准,杜士仪便毫无凝涩地将太龘子李嗣谦一次又一次来询问自己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如实告知,末了见天子面sè稍霁,他这才躬身说道:“陛下恕臣惶恐,其实臣此次求为外官,亦是因太龘子殿下求教。臣才学鄙陋,远远不及丽正书院各位贤达,并东宫诸位侍读。太龘子以千金之躯亲厚,颇有因臣年纪相仿之故。然则东宫讲读,历来皆挑选老成持重之人,想也有怕我等不识世情,以至于使得储君心xìng毛躁之故。然则太龘子向学之心并无谬误,只要臣出为外官,太龘子自然不会再惦记着臣。”

    李隆基想到太龘子李嗣谦对于其他侍读东宫的官员并未笼络结交,却惟独对杜士仪兴致勃勃一再问学,此刻听到这缘由,一时倒也觉得有几分道理。而杜士仪说太龘子没错,错的是自己,所以要避开出外的理由,更让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然而,杜士仪接下来的几句话,却让他登时心中惊怒。

    “只从前太龘子垂询,都是经史上的事。可今rì命内侍来问时,却提到了玉真公主当初送臣的一套《史通》。此前著述此书的,乃是安州别驾刘子玄,臣因玉真公主告诫,一直秘而不宣,也不曾对外人提过,却不明白太龘子殿下从何听来!”

    说得没错,刘知几得罪被黜,自己这个天子尚且也是听人说,方才知道他还著述了这么一套《史通》,更不要说杜士仪也是悄悄珍藏,李嗣谦身为太龘子,又是从何得到这个消息?想到这里,李隆基再也顾不上杜士仪,心不在焉撂下一句“你之所请朕知道了……”当即转身匆匆离去,竟是连丽正书院中因为他的突然到来,正不知所措的那些官员也都顾不上,就这么走了。

    “陛下这是去……”

    杨思勖快步追上,可话还没说完,就只见李隆基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他有些错愕地看着前头的天子,可足足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李隆基出声吩咐道:“你去太极宫东宫,宣太龘子来见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