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两税-《盛唐风月》


    第(2/3)页

    当这个消息传到范承明耳中的时候,他微微蹙眉,随即便冷笑道:“却只会想当然一县之地,此前筹集数千贯已属异数,修一池一渠已是勉强,他还打算如何聚敛,再修这个建那个?至于授田,区区这些却还是杯水车薪,荒地也好,山地也罢,要看产出,岂是一年半载之事?他以为那些百姓都愚蠢到会轻信他不成?”

    杜士仪自己也知道,这些都只是暂时xìng的举措,很难保持一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因而,他需要的是能够长长久久维持客户安居信心的东西。而早在年前他刚到任成都不久,发现居人客户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本地大户和寄籍衣冠户的冲突之后,他就已经开始做了准备。因而,当两rì后,一封信送到了他面前时,他自然倍感振奋。得到信的当天,他便悄然来到了昌化坊的玉真观。

    “这是……宋开府的信?”

    一盘终了,王容见杜士仪欣然将那小小的一卷纸放在棋盘上,又向自己推了过来,她一时目光湛然。踌躇片刻,她伸手接过展开一看,见宋憬那一手字风骨笔挺,不禁更加心生敬仰,连脊背都挺得直了些。然而,信上的内容却让她一时呼吸摒止,尤其是看到最末尾处,她登时抬头直视着杜士仪的眼睛。

    “杜郎,你……”

    “早在数年前,我就曾经因宇文融括田括户之事,去见过宋开府。也就是那时候,我对他提出过此事。租庸调本是正税,然则在此之外又额外征户税和地税,久而久之,百姓反而不胜其苦。既然均田之制已经难以施行,与其勉强均田,还不如废租庸调,只征户税和地税。而后再按照户等贫富重新定等,派差派役。地税一年分两季,曰夏税,曰秋粮,如此征收,无田者就不会大肆逃亡。

    王容并非无知妇人,她自然知道此举的意义在于什么,一时沉默了许久:“宋开府当初怎么说?”

    “宋开府当初说,此事实在太过重大,那时候的我若是贸然提出,只怕会引来激烈的辩论,再加上宇文融括田括户正在进行,难免有人将我和他并列,当成言利之臣。”

    “那现在宋开府竟然同意了?”

    “那是因为我身在成都,若以一地试行,范围不广,牵涉不大,他这个西京留守虽不在洛阳,却有把握能够以此事上书陛下,然后由我试行。当然,风险不是没有,可相比等到这税制崩溃再来改变,还是值得一试的。你可知道,我翻阅过之前成都一地的赋税册子,连续这好几年,成都的赋税和地税,已经比得上租和调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几乎已经等同于正税可是,大户的租调对于他们来说,不过九牛一毛,但寻常百姓就不一样了”

    “那这户税和地税,你打算以何标准来征?”

    “地税分两季,夏税,暂定的是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粮,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也就是上田,一亩税一斗一升,下田,一亩税七升。至于户税,分上上一直到下下九等,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五百文,上下户三千文,中上户两千五百文,中中户两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除此之外,按户等派差,再无他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