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树倒猢狲散,胸中不平言-《盛唐风月》


    第(2/3)页

    冯绍烈对杜士仪的敌意,大多数是来自于其年纪轻轻便跃居中书舍人的不满。他隐隐为门下省诸给事中之,但他已经四十四岁,这样的年纪放在从前那已经可算得上是壮年得志,可和杜士仪的青年得志一比,那就什么都算不上了。因此,见杜士仪三言两语四两拨千斤似的让自己的话锋打在了虚处,他不禁冷哼一声拂袖而去。可没走两步,他便回转身意味深长地说道:“对了,好教杜中书得知,校书郎王昌龄一任四年,年底就满了,可他不满铨选,还大放厥词……”

    顿了一顿之后,他便轻蔑地说道:“此等狂妄之徒,杜中书往后还是少与其往来的好”

    年轻而身登高位,即便资历功绩俱全,但仍然不免为人所忌,早有理准备的杜士仪这些天来与人唇枪舌剑的次数早已不计其数,对冯绍烈的讥讽本来并不以为意,然而,冯绍烈偏偏提到了自己当初助过一把的王昌龄,他便不能等闲视之了。

    出宫和赤毕会合之后回到家中,他想了一想,便命人去持名帖邀约王昌龄去积善坊北门直面洛阳宫的一家胡姬酒肆,旋即就带着赤毕进了书房,当着张兴的面吩咐道:“赤毕,你挑选一个妥当人,去一次岭南。”

    赤毕登时惊异地问道:“去岭南?所为何事?”

    杜士仪见张兴显然也是一脸愿闻其详的表情,他便将当初王缙所言的那桩案子娓娓道来。这些天他借着林永墨,将尾打探得更加详细分明,甚至还有一些王缙所不知道的细节,此刻说来自然是更加曲折惨烈。赤毕久经沧海也就罢了,张兴却是个忍不住的暴脾气,当即拍案而起道:“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先,麾下军将出兵挟持朝中御史,身为上官,不可避免地要背一个主使的罪名。其二,御史是奉旨勘问,却险些遭人半道挟持甚至于丧命,御史台的法吏们横行惯了,谁能够忍受这种羞辱,自然同仇敌忾,又有谁敢冒着得罪所有御史的风险?至于其三……”

    杜士仪顿了一顿,这才说道:“杨汪并不是孑然一身,身后还有靠山在,而最重要的是,证据所以,我需要一个妥当人前去岭南见张审素的两个儿子,查访此事的更多细节。然后,我还需要一个人去嵩州,那里是蜀中最靠近六诏之地,张审素军功宛然,是非曲直需要访察清楚,我才好定夺。”然而,他还不等赤毕开口,便摆手阻止了他,“这两个地方你都不要亲自去,这不比宇文融之事,我需要最信得过的人。此次就算被人知道我要查探此案,我也不怵,所以只要胆大心细之人即可。”

    赤毕这才释然,想了想便拱手说道:“既如此,我遵命便是,我这就去挑选人手”

    等到赤毕离去,杜士仪就冲着张兴勾了勾手道:“你随我在代州,应该也见多了名人雅士,今天我再带你见一位七绝圣手”

    龟赫一时的王毛仲既然已经身死族消,积善坊北门之东,可以直面洛阳宫胜景的那家胡姬酒肆,却依旧开得红红火火,但背后的主人早就不姓王了。至于姓窦还是姓姜,杜士仪也懒得深究,至少姜度和窦锷在他回到东都后送信过来时,都笑言让他多多光顾那儿,他此次既然相请王昌龄,也就选在了这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