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青云志名声大震-《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2/3)页
赵捕头看着他,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今夜三更,我在莫愁湖畔的老柳树下等你。你记住,只许看,不许碰,若遇到危险,立刻走,别管我。”
萧景渊大喜,连忙拱手:“多谢赵捕头!”
回到晚晴楼,萧景渊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他从包袱里翻出一件黑色的短打,又找店小二借了把小刀,藏在袖中。他知道,今夜的行动,成败在此一举,不仅关系到周明通的清白,也关系到金陵百姓的生计。
夜里三更,萧景渊准时来到莫愁湖畔的老柳树下。赵捕头已经到了,他穿着一身夜行衣,脸上蒙着黑布,只露出一双眼睛。见萧景渊来了,他递过来一个黑布口罩:“戴上,别让人认出来。”
萧景渊接过口罩戴上,跟着赵捕头往盐仓的方向走。盐仓果然很大,四周砌着高高的围墙,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两个护卫正靠在门边打盹。
“跟我来。” 赵捕头压低声音,带着萧景渊绕到盐仓的后门。后门的锁是铜制的,赵捕头从怀里掏出一根细铁丝,几下就把锁打开了。
两人轻手轻脚地走进盐仓,里面黑漆漆的,只能隐约看到一排排的盐袋堆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涩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霉味。
“左边第三间房,是张万霖的库房,官银说不定就藏在那里。” 赵捕头低声说,指了指不远处的一间屋子。
萧景渊点了点头,跟着赵捕头往那间屋子走。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说话声。
“…… 那五十两官银,真的放进周明通的书箱里了?” 一个沙哑的声音问道。
“放心吧,李管家,是我亲自放的。那书生还以为是自己运气好,捡了个便宜,没想到是个陷阱。” 另一个声音笑着说。
“哼,敢跟张老爷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李管家冷笑道,“对了,库房里的私盐,你可得看好了,别让人发现了。要是被官府查出来,咱们都得完蛋。”
“知道了,李管家,我这就去巡逻。”
萧景渊和赵捕头躲在门后,大气不敢出。等里面的人走了,赵捕头才轻轻推开门,两人闪身进去。
库房里堆满了箱子,赵捕头打开一个箱子,里面全是白花花的私盐;再打开一个箱子,里面竟然是一锭锭的银子,上面盖着府衙库房的印戳!
“找到了!” 萧景渊激动地低呼一声,从怀里掏出纸笔,想要记录下来。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护卫的呼喊声:“有人闯进盐仓了!快搜!”
赵捕头脸色一变:“不好,被发现了!快跟我走!”
萧景渊连忙把纸笔收起来,跟着赵捕头往后门跑。可刚跑到院子里,就被十几个护卫围了起来。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大汉,手里拿着一把大刀,恶狠狠地说:“敢闯张老爷的盐仓,你们活腻了!”
“赵捕头,你带着证据先走,我来拦住他们!” 萧景渊拔出袖中的小刀,挡在赵捕头身前。
赵捕头愣了一下,随即怒道:“你疯了?你根本打不过他们!要走一起走!”
“我是书生,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可你是捕头,他们肯定不会放过你。” 萧景渊看着他,语气坚定,“你快走,把证据交给苏姑娘,让她去找京城来的御史大人。只有御史大人,才能治得了张万霖和王知府!”
赵捕头看着萧景渊眼底的决绝,心里一酸,咬了咬牙:“好!你保重!我一定会回来救你!” 说罢,他猛地推开身边的护卫,朝着后门跑去。
大汉见赵捕头跑了,怒喝一声:“给我追!把这个书生抓起来!”
护卫们纷纷追了出去,只剩下两个护卫盯着萧景渊。萧景渊握紧小刀,心里却一点也不害怕。他想起周明通的冤屈,想起金陵百姓的苦难,想起自己的青云之志 —— 他不仅要考中功名,更要为百姓谋福祉,为世间讨公道。
“你们别过来!” 萧景渊大喝一声,举起小刀,“我是应天府的举子,你们要是敢伤我,朝廷不会放过你们!”
那两个护卫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不敢上前。就在这时,张万霖带着一群人走了过来。他穿着一身锦袍,手里拿着个玉如意,脸上带着假笑:“哦?原来是位举子老爷。不知举子老爷深夜闯进我的盐仓,是想做什么?”
“张万霖,你陷害周明通,垄断盐价,私藏官银,你以为你能瞒多久?” 萧景渊看着他,语气冰冷,“今日我虽被你抓住,可我的朋友已经把证据交给了御史大人。御史大人很快就会来金陵,到时候,你和王知府,都得受到应有的惩罚!”
张万霖脸色微变,随即又笑了起来:“证据?什么证据?我看你是胡言乱语!来人啊,把这个疯书生抓起来,关到柴房里去!等我处理完事情,再好好收拾他!”
护卫们上前,抓住萧景渊的胳膊,把他往柴房拖去。萧景渊挣扎着,却怎么也挣脱不开。他看着张万霖得意的嘴脸,心里却一点也不气馁 —— 他知道,赵捕头一定会把证据交给苏姑娘,御史大人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柴房里又黑又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萧景渊被绑在柱子上,手脚都被绳子勒得生疼。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他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着自己写的诗:“莫道书生无肝胆,敢为公道破樊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