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下午17点, 临安,巴巴里阿总部,考室中, 邓乐岩头发凌乱得如同鸡窝,眼中布满血丝,面色都有些发黄。 为了得到高分,他这8个小时连吃饭都是在电脑前,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直到考试结束才交卷。 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前面三道题他全部答对,第四题也写了大半的过程,只是最后计算应该还有点问题,可惜时间不够多,否则他第四题20分也能拿到。 不过第五题和第六题他也都写了不少解答过程和思路,虽然最后没有算出来,但想必也能得一些步骤分。 算下来,应该能拿八十分以上,甚至有可能上九十分。 根据往年经验,九十分以上,是有机会拿到银奖的! 邓乐岩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 那个人就算再强,最多也就拿个银奖吧? 甚至可能连铜奖都拿不到。 他承认陈辉很强,但预赛和决赛对知识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起身随着其他考生一起走出考室,跟着教练李斌往酒店走去,邓乐岩胸中再次充满了自信。 接下来就是准备CMO了。 CMO七月10号正式开始,但会持续一周,第一天会有个开幕式,第二三天是考试,后面几天会有些活动,比如颁奖典礼,前沿数学讲座什么的。 所以他们七月初就要出发去京城。 今年的CMO夏令营活动在京城的燕北大学举行。 阿赛他要拿奖,CMO也不能松懈,金牌自然是势在必得,他要争的,是CMO满分,还有IMO出征名额!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他只想赶紧回酒店去睡一觉。 …… 7月8日,蓉城天府机场,候机厅充电座位旁,插排早已座无虚席,连接着一个个样式各异的充电器,充电器线的另一头则是连接着一个个候机者,像是连接着母体的胚胎,通过脐带(充电线)汲取能量。 吊诡的是,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少年竟然拿着一叠A4纸,放在充电插座的桌子上,一手还拿着笔,认真的阅读着,不时还用笔做着笔记。 简直是格格不入。 《Liquid Tensor Experiment》! 蓉城数学会会长马景堂站在陈辉身后,看着论文标题,目光有些呆滞。 液态张量实验,是菲尔兹奖得主彼得·舒尔茨与数学家达斯汀·克劳森提出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凝聚态数学”计划实现数学中几何、泛函分析和p进数三大领域的统一。 作为数学家,马景堂当然知道这篇发表于三年前大名鼎鼎的论文。 可是,作为一个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数学家,马景堂也只看得懂论文题目。 好吧,他承认,就算他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他也不一定能看懂。 所以,这个小家伙能看得懂? 看着已经翻了大半的那叠A4纸,看着陈辉认真做笔记的样子,马景堂心情有些复杂,因为他连笔记也都看不懂…… 他想要相信陈辉是看懂了,可又觉得太荒谬。 数学这个学科跟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只要不是太笨,大多数论文还是能看懂的,至少,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是能够看懂的。 但数学,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全世界能看懂的人都不会超过两手之数。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专业的数学期刊影响因子低的原因。 别人看都看不懂你的论文,他怎么引用? “全英文论文?” “这家伙真能装!” 人群中,邓乐岩轻哼一声,收起手中的《命题人讲座》,很是不服气。 大家都在复习CMO,就陈辉一个人在那看论文,实在是太扎眼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