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魏明:“我觉得我所有想对迷茫青年们说的话都在这首诗里了。” 周副社长认真拜读了起来,诗并不长,但他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味道。 “好,好诗啊!” 这首诗并不花哨,但非常积极向上,极富励志色彩,有种当初读《理想》的感觉,正是年轻人需要的那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 周副社长表示:“我这就让他们把这首诗排版,这期就发!” 一天后。 79级法律系1班的郭见梅在整理今天下发的北大校刊时意外发现,头版竟然有一首小诗,诗名《热爱生活》,作者魏明! 她立即站定不动,认真拜读起来。 这时班里最小的查海生从身后路过。 “梅姐看什么呢?” “看诗,”郭见梅激动道,“魏明的诗!” 听她说在看诗,查海生波澜不惊,现在他对诗歌的兴趣已经淡了许多,此时他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听说毕业分配也要看关系,很多人根本无法留在燕京。 自己一个农村娃,会不会到时候被发配回老家啊?父母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也肩负了整个家族兴盛的重任,自己会不会让他们失望呢? 一想到这些,这个才16岁,身材瘦小的少年就惆怅,尤其是最近关于“人生路”的大讨论,看多了报刊上各路青年的负面情绪输出,他也开始怀疑人生起来。 不过听到是魏明的诗他就来了精神。 见查海生这么想看,郭见梅找了座位跟他一起看,这可是全班的小弟弟。 看完标题,查海生轻轻念了出来: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郭见梅很喜欢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很洒脱,有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也很符合她对魏明的印象。 他真的很能给身边的人以力量,很庆幸自己和振云能被他认证为朋友。 查海生通读了一遍后脸上的表情逐渐生动起来。 是啊,为了还没发生的事发愁,甚至影响到了现在的心境,忽视了人生之路漫漫,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能否走到终点的瞬间,而是我一路走来的过程! 即便三年后我不能留在燕京又如何,只要剩下的三年里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把自己从头武装到脚,成为同代人里的佼佼者,就算把我发配到边疆,我难道就不能创造一番伟业吗! 要说困难,魏明和自己一样是农村人,但他大学都没考上,一开始只是北大门卫站岗的,他比自己难的多。 但他自幼苦修文学内功,他所处的岗位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成功! 不愧是魏明啊,一百多字的一首短诗却给了自己如此充沛的能量! 而郭见梅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魏明又出了一首代表作! 上一首还是《成都》,大家光顾着玩梗模仿了,文学性思想性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但这一首,仿佛第一次看到《理想》时的激动。 对了,让振云也看看! 郭见梅刚想把校刊拿走,她看了一下查海生:“冬子你要不要抄一下?” 査海生摇摇头:“不用了梅姐,都在我脑子里呢。” 郭见梅一走他就一字不差地默写了下来,15岁就能考上北大的小天才,这都不叫事儿。 而在郭见梅找到刘振云的时候,他们78中文系早就把这首诗传开了。 戴堇华:“好诗,好诗!魏明终于又写出了一首正儿八经的诗,之前那首《成都》叫个啥啊。” 刘振云嬉皮笑脸道:“我还挺喜欢《成都》,那是我对诗歌最感兴趣的一段时间。” 熊光炯:“感觉魏明这首诗似乎意有所指。” 张嫚龄:“感觉他应该是针对最近《中国青年》那篇文章而写。” 戴堇华:“应该是了,看到这样的诗歌还有什么可迷茫的,只管风雨兼程就完了!” 又有几名同学抢到了校刊准备摘抄。 刘振云正跟同学们聊着,一抬头看到了梅子,赶紧走出教室,两人一路讨论这首诗直到食堂。 刘振云感觉仍有回味,于是从食堂出来又去南门看能不能碰到魏明。 结果宿舍里只有乔枫和梅文化,枫哥的丈母娘已经来燕京了,他也正式搬回了宿舍。 “明哥回家了?” 梅文化回道:“说是去琉璃厂了。” “去那干啥啊?” “文人骚客去琉璃厂多正常啊。” ~ 琉璃厂、潘家园是经常出现在文玩圈的地方,不过魏明现在财力并不允许他玩古董,有那个钱他宁愿先实现电器现代化。 他来琉璃厂主要是为了龚樰,她那幅《紫葡萄》之前没装裱,所以昨天来这里找了个店装裱一下,今天是来取的。 这里名店云集,大名鼎鼎的荣宝斋、一得阁、槐荫山房都在这条街上。 魏明就随便找了个小店,老板并没有笑话龚樰这幅画,做得很用心,小生意也是生意嘛。 魏明看他装裱的不赖,又买了一些墨水、宣纸、毛笔,是时候把自己的毛笔字拾起来了,而且以后雪姐来了也不用再借隔壁老吴的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