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部一出,魏明在当今文坛上的地位必然会暴涨一大截,以后真要恭恭敬敬叫一声魏老师了! 李编把魏明叫到了巴老的办公室,巴老语重心长地鼓励了他,看他的眼神里分明写着“后生可畏”四个字。 至于主线和部分人设问题,巴老说了没问题,就这么写挺好的。 一开始有些编辑也觉得把果党方面的江立中写得太好了,热血爱国,足智多谋,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儿子还因为抗日而死,要不是顾念手足之情,好几次江立民都要死在他的爪牙之下。 但巴老为魏明背书,虽然现在国内完全不宣传果党在抗日战场的贡献,可巴老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血染雨花台,一桩桩一件件,这种时候还分什么国共,都是我华夏血热青年,都值得歌颂。 而且小魏在最后面“中华民族”的意象表达已经很能说明了问题,这是一篇希望统一,希望两岸兄弟团聚的积极正面的。 从巴老办公室出来后,李晓林给了魏明前面五万字的稿子和需要修改的小问题,让他先改着,后面的她还没详读完。 魏明口中应着,不过这几天自己还是先写剧本吧,反正他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走出《收获》,魏明才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还没谈稿费呢! 现在千字3元~10元的标准,会给自己多少呢? 其实他也不差这点稿费钱,《收获》提供的每天两块钱的补助他都没领,因为他除了改稿,还要写自己的剧本,还要跟雪姐谈情说爱消磨时光,不想占这便宜。 但稿费多少事关江湖地位,他还挺好奇如今自己在文坛江湖算是什么地位的。 晚上下楼吃饭的时候,魏明看到谌大姐和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一起吃饭,谌大姐立即叫他过去。 “这位是作家、翻译家高刑剑,也是我在北外的学弟,不过我是学俄语的,他是学法语的,去年巴老去法国访学,他是随行翻译。” 魏明跟这位未来的诺奖得主握了握手,难怪,难怪后来就留在法国了。 高刑剑最近行情不错,魏明看过他去年在《花城》发表的,还挺轰动的,现在他写了一个中篇《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被《收获》看中,特意过来改稿。 不过他的文风挺特别的,比较实验性质,喜欢把各种叙述角度混合在一起穿插进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没那么好。 高刑剑话不多,于是全靠谌荣大姐活跃气氛,她终于忍不住开始提龚樰了。 “小魏,今天我看魔都本地的报纸,还看到了那位龚樰同志呢,看来她这次的电影很成功呢。” “哦,是吗,报纸还在吗?” “就在前台呢,我又放回去了,今天的《魔都晚报》,你可以找找。” “好的。”魏明加速干饭,想着快去看看。 然而当他刚翻到那份报纸,龚樰就来了,比上次捂得还严实,但已经比如融入过的魏明一眼就认了出来,于是拉着她上楼。 “姐姐你现在果然火了,可喜可贺啊。” 龚樰谦虚道:“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 魏明拍着桌上的剧本:“有这个在,你肯定会成为最红的那个。” 龚樰看着变厚的稿纸:“写了这么多啊,我能看看吗?” “不能,”魏明坚决道,“才写了一半,看到一半情绪不上不下的难受,再过几天吧,我先把剧本写完再改稿。” 听到魏明把给自己写的剧本排在改稿之前,龚樰感动地直接投怀送抱。 魏明:那我可就不客气喽。 “别闹,天都还没黑呢。”雪姐害羞地看了看窗外,虽然上次被小魏得逞了,但她这次不一定有那个胆量,进来的时候那么多人可都看到了。 魏明叹息,那个老费怎么还没动静呢,还爷叔呢,真是废物。 于是魏明跟雪姐搂搂抱抱亲亲了一阵后打算出去逛逛公园。 结果刚下楼就听服务员小美拿着话筒:“魏老师,你的电话!” 魏明接过后:“喂,哪位。” “是我,费悟。” 魏明精神一振:“爷叔,有好消息了?” 老费道:“是啊,明天你来徐汇的华亭路一趟,来看看房子。” 魏明不太清楚这个地方在哪里,于是问:“我在市作协,距离远吗?” 老费:“不远啊,走路也就二十来分钟。” 这么看跟觉园差不多的距离啊,魏明又道:“那我现在去看看可以吗,反正也不远。” 老费想了想:“那行吧,你过来吧,在华亭路和延庆路交叉口等我。” 魏明放下电话,跟雪姐走出招待所,这才跟她说了情况。 “老费找到了一套老洋房,要不要去看看。” 龚樰当然没意见,如果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可以肆无忌惮做任何事,无论大小,那都将是无比美好的事。 在天彻底黑下来之前,魏明和龚樰来到了延庆路和华亭路交叉口,这时还没看到老费的人影。 龚樰对这个地方有印象,这里确实有很多老洋,两层建筑配一个小院。 魏明也看到了:“好像不如那天咱们看到的大,也没那么漂亮。” 如果说那天看到的老洋房都是顶级富豪的家,除了主楼还有配套的建筑,那么现在看到的应该就是当年老魔都普通有钱人的家,占地面积小,建筑风格也没那么西式和夸张。 不过也更有家的感觉。 等了大概十分钟,老费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赶到了。 他其实并不在附近,但听到雇主现在就想看房子,想着能尽快拿到佣金,老费逼迫自己快点蹬,真是个老逼登。 魏明:“先说说这家什么情况,要人民币还是外汇?” “你有外汇啊?” “没有,不过可以试着去搞。”魏明没全说实话。 老费:“那倒不需要,这家人也没想出国,有大团结就行。” 接下来他详细讲了这家人的情况,这家人姓白,建国前是做米行生意的,还有过施粥救人的善举。 “所以后来收了房子后,他们这栋楼也给白家人留了三间房,其余的房间就分给了有需要的广大群众。”老费边走边说。 魏明心道,这有点像李光富家四合院的情况啊。 “不过你放心,现在这里就只有白家人,其他人正府早就安排好了,不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只要能交易,房子马上就能给你腾出来。” “那他们为什么要卖啊,自己留着不好吗?”龚樰问。 老费:“因为人太多了,过不到一块去了。” 现在这个白家最年长的有一个老太太,就叫她白老太太吧。 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每个儿子都生了两到五个孩子,其中两个孙子都已经结婚了,最大的孙子还给她生了曾孙,除了那些嫁出去的女儿孙女,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35口之家。 “35口人啊,都住在这老洋房里面,他们就是靠着人数优势在房产还给他们之前就把那些外来住户挤出去了,可现在没了外人,自己人就开始碍眼了,这么多人,亲戚里道的,积攒了多少矛盾啊。” 魏明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所以以后要多给老婆们孩子们攒家底买房子。 老费:“而且有些白家人本来能从单位分到房,结果因为家里有这么一套大宅子而不符合标准,所以最终几兄弟和老母亲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宅子卖了,然后一边租房子,一边跟单位申请分房,而且手里有了现钱,干什么都方便。” 魏明:“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这么多人,需要多少钱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值呢。 魏明请教了一下老费:“爷叔,你说这套老洋房多少钱可以入手啊。” 老费想了想:“虽然我很希望这单生意能做成,但如果超过三万就没有买的必要了。” “什么,三万!”听到这个数字,魏明还没说什么,雪姐就想拉着魏明离开了,为了一个窝,这牺牲也太大了吧。 而且燕京的那个四合院都没这么贵。 老费赶紧解释:“三万是不能接受的价格,肯定要往下讲啊,你这个小姑娘不要这么冲嘛。” 龚樰:都要让我男人花冤枉钱了,我能不冲吗! …… (老规矩,月初第一天写多少更多少,另外汇报一下,现在均订9200,这个月老佛争取雄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