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案例是真的贴切。 简直和船舶行业一模一样:“现在国内几大厂都是选择引进国外技术,要么合资做进口零部件组装,要么买生产线和图纸,成本都很高,甚至还要持续消耗外汇,所以市场竞争力比我们差了不少,现在我们已经进一步开始拓展外部客户,来,卫东我敬你一杯。” 唐总工最后终于挤出来句:“卫东,你能说服港商开造这种大集装箱船吗?” 让卫东坚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点头:“绝对能!千万不要低估了资本家对追求利润的狂热,一万多个货柜的大轮船,跑固定线路的成本,比现有,嗯,你们一千多个柜……我的天,成本会有十倍吗?” 唐总工摇头:“不算货轮折旧,单次成本应该在四五倍,甚至可能更低。” 他才是数据张口就来:“我们现在1200柜的集装箱轮,每年跑八次北美,单航程利润62万美元,最大的问题就在回程有40%的空柜,如果十倍的大船……” 所以说奋战在这些线路上的前辈们是真艰难。 这位工程师简直不敢想:“国家要求我们做到起码有一半的外贸商品由我们运输,就因为运力限制现在最多30%,要是港商们的船队再强大起来……” 让卫东都悄悄倒吸口气:“你们不会觉得我这是叛变投敌吧,仅仅是商业……连竞争都算不上,最多是用港商来倒逼国企发展快点。” 其实是无意中帮沪海避开建港的抉择,帮国远抓住集装箱船的巨大风口。 唐总工自己慢慢摇头:“我们在还债啊,去年三条油轮在战争中损毁,今年战争保费飙升到整个运费的50%,最后每趟运输还要赔十八万美金,去年就不得不卖掉二十多艘船。” 让卫东现在知道不会随便伸手了:“反正我的建议是造集装箱船,尤其是巴拿马级以及以上的大轮,赚得多点,更能支持我们西区码头尽可能从HK抢业务,当然一切都还是取决于政策的调整。” 内心其实这下忽然飘起来个念头。 开放搞活,外贸经济的紧箍咒,是不是就得这么才能放开? 所以他更不伸手了,国远这种巨无霸比国集更庞大。 惹不得。 唐总工倒也没拉他,深深的思考下:“我想去看看你跟港商接触推动的深水港码头和这类大型船舶。” 让卫东连连点头:“没问题,我马上联络那边接待你去考察,他们好像是把鹏圳东区的深水港码头方案做出来了,我们西区码头还没做,因为我们后面要填海造水深,思路不同,船舶就是画大饼,得看震华港机装配出来能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没想到唐总工的意思是要跟着看让卫东去怎么画大饼! 连这个词儿都是让卫东指着桌上的葱油饼解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