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以想象,毛屯乡到底有多么穷了。 而且也没办法贪,都是本家,怎么贪?贪亲戚们的血汗钱?他们得被戳脊梁骨。 “来了,来了。” 毛长海看到前面土路尘土飞扬,行驶而来的摩托车,立马打起精神。 很快,杨东这些人,来到他们面前。 晓燕戴着头巾,但还是一身土,嘴里面都有些牙碜,土都进嘴了。 三十岁的晓燕本该是城市丽人,现在变成乡下村姑了。 真实,太真实了。 一路走,一路录制,遍地都是真实的毛屯乡。 从他们在县城出发,骑摩托来毛屯乡开始,就已经进行录制了。 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全是土路,这要是播出的话,肯定能引起全国贫困人民的共鸣。 不过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播放这样的宣传片必须得标注清楚,国家级特贫困县—庆和县。 不然的话,真的很容易引起很多领导们的不满。 因为有些领导见不得老百姓贫困啊,会伤心的。 “杨书记,边部长。” 毛屯乡的干部都围了上来,一共就七个人。 毛屯乡的领导班子缺失很多,干部严重不足,毕竟没有谁喜欢来这里工作,基本上这里的领导干部都是毛屯乡的本地干部。 “毛书记,毛乡长,同志们,你们好。” 杨东上前和几个人握了握手,然后不废话,把晓燕几个人介绍给他们认识。 “这就是央视摄制组的同志们,这是晓燕主持人,这是央视农业频道的编导江二同志,这是摄像…” 介绍完了之后,大家伙在毛屯乡领导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的推着摩托往乡政府走。 杨东一边走一边问:“秋收快了吧?” 毛长海跟在杨东身边,脸上带笑的回答道:“快了,杨书记,现在其实就已经有很多家开始掰苞米了。” 掰苞米,也就是掰玉米,把玉米从玉米杆上掰下来,再把皮扒掉,可以卖玉米棒,也可以卖玉米粒,价格不一样。 “今年的苞米价格咋样?”杨东继续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