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不知是明媚的舞台灯光使回荡在舞台现场的C大调音阶变得更明亮,还是明朗的C大调音阶使舞台灯光变得更清晰。 就在李安起手热身的一瞬间,整个舞台好像进入了音乐会的开场。 唐老爷子见过不少年轻演奏家在热身的时候就忍不住露出锋芒,用炫技代替热身,以彰显自己作为独奏家的身份。 年少轻狂没有问题,但是必须得懂得年少轻狂和年少轻浮的区别。 在唐老爷子看来,炫技演奏是无法达到热身效果的。 热身的目的是让身体快速进入状态,同时感受乐器在舞台上的声响效果,然后根据自身习惯做出个人调整。 这个调整包括听觉上的和意识上的。 不同于其他任何体裁,演奏协奏曲是需要和乐队配合的。 所以看一名独奏家在舞台上的热身方式就能看出这名独奏家对于乐团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 如果只是一味地炫耀技术,那么这名独奏家并没有认真对待乐团,或者说没有建立起合作意识。 并且在卸下背包之前对乐团表示出语言和行为上的尊重,这只是表象。 而能在热身的时候清楚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这才是打心底对舞台的尊重。 李安的热身再一次得到了唐中甫的认可。 这是一个尊重舞台,待人真诚的青年。 从登台到热身,可以说言行合一。 不知不觉间,唐中甫对李安即将演奏的贝四也更加期待了。 镜头回到舞台。 李安大致适应了一下手里的钢琴和大厅回音效果便立马停止了热身。 “唐指。” 他看向唐千峰表示自己可以开始了,实际上他早在上午就为下午的排练做足了热身。 唐千峰收拢乐团,走上指挥台。 现场瞬时进入安静状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钢琴前。 而李安的目光则是一直落在唐千峰脸上。 贝四第一乐章的开头由钢琴独奏开启,随后乐队才会加入。 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由谁开始的问题。 1.由李安开始,唐千峰根据李安的速度领着乐队再进入。 2.由唐千峰开始,李安跟着唐千峰的指挥动作进。 第一种情况李安具有绝对的自由发挥空间。 第二种情况指挥和乐团会更加轻松。 这是从功能上来讲。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作为第一次合作的双方,听独奏家的还是听指挥的,基本取决于咖位。 指挥咖位大,就听指挥的。 独奏家咖位大,就听独奏家的。 很显然眼下的情况李安应该紧紧地盯着唐千峰,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 不仅如此,他还时刻留意着唐千峰的神情。 为什么连神情也要关注? 因为指挥在提示音乐即将开始的那一刹那,指挥想要听到的音乐感觉就会藏在那一瞬的神情里。 然而唐千峰直接给了李安一个绅士的微笑,接着便是一个请的动作。 唐千峰的举动很明显不是提示音乐开始,而是选择了1,选择把发令枪交给李安。 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安回以请的手势,把发令枪又交换给了唐千峰。 这就有点意思了。 如果第一次李安选择让唐千峰开始是一种谦卑的表现,那么在唐千峰主动交出发令枪之后他第二次依旧坚持由唐千峰开始,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了。 因为现场所有人都知道,李安是第一次和唐千峰合作。 由唐千峰开始,李安就必须在一开始跟着唐千峰走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李安怎么会主动放弃由自己来主导。 如果只是一味地显示自己的态度而再三退让,那就不是谦卑了,是愚蠢。 唐千峰抬手,乐手们的目光从钢琴前来到指挥台。 既然李安要自己开始,看来已经做好万全准备了,那正好省事了。 老牌指挥都有自己的起手动作,唐千峰的习惯是右手小臂微微抬起手腕外翻。 李安也还是在这瞬间把握住了唐千峰眼神中的柔和神色。 指挥需要充满着一点幻想色彩的、甜美的开头。 “噹噹噹噹-” 抬手指落,李安用指肚点出了第一乐章的引子动机。 均匀连贯的音符带着一种自由速度,却又完全在唐千峰的起手速度中。 琴声侧重色彩得到同时依旧扎实稳健,顷刻间舞台上空起起伏伏的音律回旋。 唐千峰顺势左手轻轻一点,弦乐组丝滑的接过钢琴,就好像已经排练过无数次,就这么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大幕再一次从大剧院的舞台上拉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