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公元1203年,也就是西夏天庆十年,四月。 三年一度的科举取士在这一日落下了帷幕,今日便是放榜之日。 西夏皇宫之中也传来了气势雄浑的喊声:“宣,兴庆府人士李遵顼、凉州府人士权鼎雄、洪州府人士廖云昌,入宫觐见!” 伴随着礼部官员的声音落下,早已经等候多时的三人整理了一下衣服,一脸严肃又激动的模样向大殿中走去。 相比于中原王朝的皇宫,西夏小国的皇宫就少了一些威武贵气,多了些荒蛮野气。 只是一座普通的十丈大殿,两侧站立着一些朝廷官员,或者好奇、或者漠不关心的表情看着三人。 在最前方的三步台阶之上,西夏国主李纯祐正穿着朝服,一脸正色的坐在龙椅上。 “兴庆府李遵顼、凉州府权鼎雄、洪州府廖云昌,叩见陛下!”三人伏地行礼。 相比于后两者的激动,李遵顼就显得镇定了许多。 其他两人都是出身于地方官吏之家,而李遵顼却是正儿八经的皇族出身,父亲乃是已故齐忠武王。 所以,面对这种大场面,他也是毫不怯场。 “平身。” 李纯祐淡淡的声音响起,玄狐皮大氅扫过龙椅扶手。 “朕问你们,若辽国大军压境,当如何御敌?” 科举乃是为国挑选人才,衡量标准并非只有文采,军事谋略也是重点。 上一次,辽国大军偷袭河西走廊,李纯祐调遣大军前去御敌,但辽国军队太过于狡猾。 在攻下了敦煌、瓜州两地之后,便直接卷走了十万百姓离开。 让李纯祐颇为恼怒,所以便用这个问题考较三人一下。 首先点了权鼎雄的名字。 便见其出列,一脸正色说道:“辽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且远道而来,军粮必无法维持长久。” “臣以为当固守城墙,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寻找机会,以骑兵出击,断其后路。” 他的话,让朝中群臣们微微点头,即便是沙场老将,也不外乎是这些办法。 此人,是个可造之材。 随后,廖云昌也叩首道:“臣谏言与高昌国修好” 他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最好能将高昌国拉拢过来。 但是李纯祐的眼眸中,却是微不可查的失望了。 不是说这个办法不行,而是不切时局。 自从上次敦煌遭遇北疆袭击之后,他便派人对辽国的事情进行了一番调查。 摸清楚了辽国的大致情况。 内乱! 王廷和北疆打起来了。 袭击河西走廊的乃是北疆麾下的金州势力,但是原本属于王廷势力的高昌国,却又被北疆打服。 所以,这个办法根本不行。 最后,则是李遵顼的话。 他深吸一口气,抬头时正对上皇帝审视的目光沉声说道:“臣以为,能战胜骑兵者,唯有骑兵。”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西夏就是以骑兵建国,只是在之后的这两百年中,西夏内部矛盾越发尖锐,军户制崩溃。 国家财政已经无法继续供养大规模的骑兵。 李遵顼的观点就是先发展经济,国家有了钱,就可以大规模的组建骑兵军团。 虽然说的有点假大空,比如说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没有细说。 但这个观点的确是听的李纯祐面露微笑:“好。” 他也想做个有军功的皇帝,可是国家实力不允许啊。 若是真能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那么不仅可以向辽国报复河西之战的仇恨,而且还能重新审视与金国之间的关系。 李纯祐早就对金国人不爽了。 最大的梦想就是打的金国人叫爸爸。 “好好好~” 李纯祐面露微笑,连着说了三个好,赞叹道:“齐王一脉,后继有人啊!” “李遵顼,你那篇《论夏汉之治》朕反复读了三日。” 他的声音忽扬,引起阶下众人好奇。 “治国如烹鲜,夏法固若鼎镬,汉制恰似薪火,缺一不可,此等见解,倒比满朝老臣通透。” 李纯祐悠悠的声音说道,这是李遵顼在殿试中的答题,他认为写的很好。 西夏虽然已经立国两百年,但民族关系依旧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国内族群数量上,汉人占据了七成还要多。 如何处理好汉人和党项人、回鹘人之间的矛盾,也是每一代皇帝必须琢磨的事情。 李遵顼的见解虽然不算新颖,但也颇为深刻。 师以汉制以治汉,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党项人对汉人的统治罢了。 李遵顼的神色平静,但眼眸深处却泛起了亮光,垂首道:“微臣僭越,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好个效犬马之劳!” 李纯祐将玉镇纸轻轻一拍:“朕今日便要你做这马中赤兔!” 话音未落,司礼太监已捧着明黄卷轴疾步上前,李纯祐亲笔在上面填上了李遵顼的名字。 “兴庆府李遵顼,赐进士及第,钦点状元,授宣德郎,承袭齐王之爵。” “凉州权鼎雄,策论虽稍逊,然书法铁画银钩,可称当世一绝,赐榜眼,入翰林院编修。” “洪州廖云昌,文章辞藻华美,亦不负寒窗苦读,赐探花,授灵州签书判官厅公事。” 话音落下,三人纷纷叩谢道:“谢陛下隆恩。” 相比于后两人,李遵顼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不仅仅拿下了状元,而且还承袭了齐王爵位。 要知道李纯祐对爵位的承袭是非常吝啬的。 李遵顼他爹都已经死了快一年了,李纯祐这里一直没有开口袭爵。 如今,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征服了李纯祐,真正成为了齐王。 一时间,恭喜之声不断,旁边权鼎雄和廖云昌也纷纷跑来抱大腿。 没办法,谁让人家姓李呢。 而且学识也不错,两人只能自愧不如。 唯有一人,看着春风满面的李遵顼,眼眸深处却是流露出了不甘和愤怒。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