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范忠信拿起一面镜子,看着里面清晰的人影,又捏了块皂块在手上,用水搓了搓,去油的效果让他惊讶。 又拿起一支胭脂在指尖抹了点,艳而不俗的红色让他眼睛发亮,嘴里不停嘟囔:“发了,发了!” “这些东西带回漠南,那些达官贵人还不得抢破头?” 伙计们忙着将货物搬上范忠信的空车,他摸着光滑的琉璃盏,笑得合不拢嘴。 羊皮、药材虽然能赚不少钱,但利润终归是可见的,毕竟别人也有渠道。 真正让范忠信惊喜的还是北疆这些稀罕物。 回到中原卖掉,至少也能再赚十倍的利润。 要知道,这些东西目前可只有他手中有货。 夕阳西下时,三方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克烈部得了粮食,范忠信赚了钱,河西商行则是买了大量的女奴。 这些女奴将会被尽数送往西海,也就是原本乃蛮部的地盘。 覆灭乃蛮之战中,虽然俘虏了大量的乃蛮女人,但早已经分配给了六镇将士,如今很多乃蛮女人都已经生下了汉家血脉的孩子。 而在去年,李骁又向西海迁去两个万户的百姓,有不少的军汉民夫,仅靠当地乃蛮的女子,根本满足不了移民们组建家庭的需求。 所以,就必须从草原上继续抢掠或者购买女奴。 “管事,您看这队伍后面,跟了多少人呐?” 河西商行的伙计望着后面攒动的人影,咋舌道。 车队刚进西海地界,就被闻讯赶来的军民围了个水泄不通,人群里时不时响起兴奋的议论声。 “都是盼着能领个媳妇的弟兄。” 管事笑了:“咱们这趟差事,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人群中,一个年轻男人挤到车边,声音发颤地问:“这些女人……当真八贯就能领走?” 管事笑道:“年轻的八贯,年纪大些的五贯,童叟无欺。” “你看看这些姑娘,手脚利索,模样也周正,买回家准能生娃持家。” 这些女奴在克烈部营地交割时,年轻的才三贯三百文,年纪稍大或太小的不过两贯铜钱。 如今运到西海,价格翻了两倍有余,可即便如此,河西商行也赚不到多少。 毕竟一路上的吃喝拉撒以及折损的女奴,也都要算进成本里去。 只要不赔钱就行,毕竟河西商行存在的意义就不是为了赚钱。 这些女奴送来西海之后,很快便被售卖一空。 即便是这些移民而来的百姓没钱,也没关系。 可以赊欠。 而且给这些百姓背上负债,也是李骁的初衷。 有压力才有动力去为北疆奋斗嘛。 他将这些百姓迁移来西海,可不是让他们躺平的。 而对于这些乞颜部的女奴来说,嫁给这些北疆汉子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在之前的部落里,除了贵族外没几个能吃饱饭的。 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己去挖野菜吃草根。 如今来了西海,有着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至少能够让她们吃的饱饭。 …… 龙城,大都护府内。 此时已入夏季,中原早已是酷暑难耐,北疆的风里却还带着几分凉意。 李骁穿着件玄色单衣,领口袖口绣着暗纹,正坐在上首的木椅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敲击着案几。 而在案几上,则是摆放着几枚钱币。 这是汤谷钢铁厂刚刚铸造出来的北疆新币样板。 北疆大都护府建立不过两年,百废待兴,而且这两年中,北疆大部分时间都在对外征战。 如今,李骁终于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币制改革了。 一直以来,北疆的钱币杂乱不堪。 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掠夺来的。 金国、宋国、夏国、王廷、东西喀喇汗国,甚至就连更西方的钱币都在流通。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前,是因为北疆的人口较少,货物流通基本上是靠着以物易物的方式。 如今,随着五十万甘肃汉民北上,商业逐渐开始发达。 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了。 “北疆,需要自己的钱币。”李骁说道。 于是,命令下达到了兵械司。 兵械司掌管北疆的重工业,甲胄、农具等等各种铁器铸造都来自于兵械司。 铸造区区钱币,根本不在话下。 难得是设计。 为此,李骁亲自为北疆新币提名。 北疆重宝! 此时,兵械司参军李东志站在一旁,介绍案几上‘北疆重宝’的样品。 首先是铜币,外圆内方。 这个形状已经被华夏使用了千年,自然有它适用的道理,李骁也没有准备进行改变。 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只是在具体样式上进行了重铸。 铜币的正面写着‘北疆重宝’四个大字,反面则是两个字和两个图案。 左侧图案为一个圆形的太阳,右侧是弧形的月亮。 上侧是个‘一’字,下侧是个‘文’字。 一枚铜币便是一文钱。 度支司参军韩久远拿起铜币样本仔细观摩,轻轻的敲了敲,微微点头。 对着李东志问道:“李参军,这北疆重宝铜铅比例几何?” 李东志说道:“六成铜,三成铅、一成锡。” 听到这话,韩久远若有所思地说:“与宋国钱币的比例相似啊。” 李骁在一旁开口道:“铜钱的铸造本质上是为了流通,而不是为了精美。” “不是铜含量越多就越值钱。” 后世有一个经济学原理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指的是同等价格的货币,但实际价值不同的时候。 百姓们总会选择将质量更好的良币收藏起来,或者融化重铸。 反而是劣币在市面上大面积流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