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之后一行人下来,去往了工程现场。 由于现场空旷,又有工作杂音,俞院士中气不足的音量已经让参观队伍有些听不清了,俞红孺转头看了一眼道:“人老气短,小翟,这里你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吧。” 翟达并未怯场,上前一步,无缝衔接解说道: “各位请看,这就是JF-12的驱动段,一会儿这里面会冲入高压氢氧混合气体,难点在于等焓加压,为防止温度异常,管壁内有集成的吸收式制冷设施” 带着队伍,从头走到尾,共计247米,翟达侃侃而谈,对每个结构都有足够的认识,甚至能回答一些院士的提问。 让俞红孺感觉惊喜连连。 这种程度的理解,不全是因为翟达亲自参与过几天,也是【纯金探秘手杖】的功劳。 讲解过程中,翟达明显感觉到有一位院士,对整个项目是不以为然的,天然的带着一种轻视。 不知道是不是龚长章说的,信奉“软件模拟”才是正途的那位。 这人不看好JF-12,却又屡屡绕不开他,很可能是掌握着关键一票的存在 期间翟达还看到了龚长章,正在带队做最后的检测工作,他手上的夹板已经取下,但依旧有一种保护性的不自然。 半个小时后,整个项目值得参观和讲解的东西,就已经都介绍完了,整个流程不到一小时。 没有办法,JF-12项目组没有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去搞一个展览长廊,更不用说展厅了。 甚至会议室里,都没有那种巨大的会议桌,而是课堂一般的小板凳排排坐,索性就取消了这个环节。 短暂的参观后,一行人全部来到了中控室侧面,也就是耳房的二楼,那扇翟达熟悉的“玻璃窗”前。 从这里,可以一览整个激波风洞的全貌。 俞院士深吸一口气道:“那么各位,今日邀请诸位来,就是见证一下JF-12的第一次公开测试,我们的测试目标是5马赫-50毫秒,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沉吟片刻,似乎是为了让项目更有吸引力,俞院士改口道: “不不单单是国际领先,而是全球最大,最快,最有效的风洞!” 俞院士望着玻璃窗外的庞然大物,感慨道:“1958年,我的老师郭先生让我研究激波管,至今刚好五十年我们从手工打造到有工业基础,从后学末进到领先全球,我犹记得那时条件之艰苦” 翟达在一旁听着,也颇为感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坚持确实不易。 结果看到俞红孺院士在玻璃上反射出的古怪表情。 原来这位是在打感情牌啊! 这老头 一番回忆后,终于要进入最重要的时刻了。 俞院士拿着对讲机,朗声道:“各部门汇报情况!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现场工程部完成,已退至安全区域。” “中控部完成,已做好准备。” “安全部已做好准备,消防车已经是待命状态。” “化学部完成,随时可以开始注入。” 俞红孺最后转头看了一眼众人,而后下令道:“我宣布,第一次公开测试开始!各部按计划工作!供给部30秒汇报一次注入情况。” “启动注入计划用时300秒” “30秒汇报,压力正常,温度正常” “60秒汇报,压力正常,温度正常” “90秒” 一道道反馈,通过对讲机传来,也意味着这台工程巨兽,即将苏醒。 等待之中翟达突然紧张了起来。 是一炮而红,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还是打回原型,重新论证甚至直接叫停。 就看今日这一遭了。 原本对此没有任何怀疑的翟达,此时也不免心中有些嘀咕。 原时间线自然是成功的,但现在会因为自己而出现蝴蝶效应么? 等等这设备里可是有不少东西都是他亲手装的!而且都是最重要的东西!若是真因为技艺不精连累JF-12出问题,继而导致项目被砍 那影响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自家六代机还会有么?是不是30马赫的JF-22也会没了? 鸣笛22呢?弹道导弹?火箭?空间站? 再顺着往下想,连国际局势、整个蓝星都有可能被影响! 尼玛!老子才大一,已经背上了赌国运的压力么? 翟达手心都开始冒汗,远比昨日在那花花绿绿的名利场里,要紧张一万倍。 大脑高速运转中,翟达忍不住偷偷从【装备栏】取出了纯金手杖,隐藏在袖中轻轻敲击墙壁。 再多看几眼!哪怕只是求个心理安慰! 三分钟后,对讲机传来回复。 “化学部汇报,注入完毕” “中控室汇报,驱动段、从动段、试验段各传感器全正常,模型姿态正常” “现场部汇报,未见明显异常,已具备测试条件,请指示!” 翟达越发专注在脑内的精致白模中,做属于自己的“最后检测”,手杖敲得比木鱼还快,好在人多嘴杂声音小,没人注意到。 俞红孺双眼微微眯起,深吸一口气道:“测试开始,倒计时十秒” 短短一句话,居然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意味。 “10” “9”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