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经过两位泰斗级专家——李卫民与钱立群近乎不眠不休的亲自指导和逐字校对,何宇终于将那份源自系统的【高效能源循环生态穹顶技术】核心理论,凝练成了一篇厚重逾百页的学术论文。 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钱立群院士的反复验算。 每一个论点,都由李卫民院长亲自推敲其逻辑闭环。 最终,这份凝聚了三人心血,更本质上是碾压了整个时代科技的论文,没有投向任何一家追求国际影响因子的海外期刊。 它的归宿,是《华夏科学》。 国内最顶尖,也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圣殿。 论文发表的流程被极限压缩,当编辑部收到这份署名“何宇、钱立群、李卫民”的稿件时,整个部门都为之震动。 在确认了钱、李二老的身份后,主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将其列为当期最高优先级,以最快速度刊发。 论文面世的瞬间,一场无声的剧烈地震,自学术界的中心,猛然扩散至整个华夏的能源界与航天界。 …… 燕京,西郊,华夏航天总局。 凌晨三点。 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深沉的寂静之中,唯有几颗寥落的星辰在天幕上闪烁。 一阵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总设计师办公室配套休息室内的宁静。 孙建国猛地从浅眠中惊醒,心脏骤然一紧。 作为国家“月球基地”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位年近古稀的工程院院士,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而这个加密线路的专属铃声,只代表一种情况——十万火急。 他几乎是翻身下床,抓起电话,声音因刚睡醒而带着一丝沙哑的威严。 “说。” 电话那头,是他首席助理颤抖且急促的声音。 “总师……《华夏科学》……一篇论文!您必须立刻看一下!最高权限,已经发到您的加密邮箱!” 孙建国眉头紧锁,心中的不安瞬间被放到了最大。 是项目出了什么重大纰漏?还是国际上发生了什么技术突变? 他来不及多想,挂断电话,快步走进书房。拧开台灯,昏黄的光线照亮了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疲惫的面容。 为了基地能源自给和环境内循环的难题,他已经连续熬了半个多月,每一根神经都紧绷到了极限。 戴上老花镜,他点开平板电脑,打开了那封被标记为“最高紧急”的邮件附件。 《论高效能源循环生态穹顶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一个很长的标题。 孙建国起初只是带着审阅的惯性,目光扫过摘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