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次日早朝。 皇极殿内的官员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殿门外。 一个枯槁老叟在太监的搀扶下慢慢走进殿内。 这个太监不是别人,而是崇祯的御用太监,司礼监秉笔王承恩。 李邦华回京不是秘密,但王承恩将他搀扶进来绝对是惊天大闻。 在所有官员的注视下,王承恩将李邦华搀扶进皇极殿。 站定位置后,群臣叩首。 礼毕后,众人噤声。 崇祯站在台阶上扫视群臣。 与崇祯十七年三月的时候相比,六部尚书已经没坏种了。 侍郎里虽然有坏人,但他们隐藏的很好,始终没有暴露本性。 就算暴露了,崇祯没有把他们揪出来的打算。 朝堂上不能只出现一种声音。 错和对相辅相成。 有错,才能有对。 扫视一圈后目光落到内阁首辅李邦华身上。 他要尽可能地多看两眼,因为李邦华马上就要致仕了。 李邦华身穿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帽,缓缓向前半步躬身施礼:“陛下臣已是七旬之身,目不能视耳不能听,无力继续担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 “请求辞官归乡,望陛下恩准。” 朝堂上响起一片议论声。 议论过后,崇祯表态要挽留。 李邦华推辞,崇祯再挽留。 李邦华再次推辞。 再一再二不再三,做完这个面子工程后,崇祯叹了口气:“既然身体确实无法继续胜任,朕就准了阁老的请求。” “谢陛下隆恩。”李邦华再次施礼。 崇祯接着问道:“李阁老离任后内阁首辅之位会空出来,阁老可有推荐之人?” “臣举荐范景文担任内阁首辅。” “那就依阁老之言!”崇祯点头。 “即日起李邦华卸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位,首辅之位由范景文接替。为表李邦华之功绩,朕决定加封李邦华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荫其孙为中书舍人,并赐金万两。” 光禄大夫和太子太保都是名誉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不用上班,还能领朝廷俸禄。 荫其孙为中书舍人的意思是,直接给李邦华的孙子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以表彰李邦华的功绩。 第(2/3)页